11月4日商务部那番表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场面话,字里行间全是硬气,直接给荷兰的

鸿毓说过去 2025-11-05 10:02:15

11月4日商务部那番表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场面话,字里行间全是硬气,直接给荷兰的行为定了性:一意孤行、毫无实际行动、升级全球供应链危机。   这话说得重,那是因为荷兰干的事儿太过分,已经超出了正常商业纠纷的范畴,说白了就是拿着“国家安全”当幌子,公然破坏全球产业链的规矩。   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理清楚,根子得从9月30日说起,荷兰政府突然发布行政令,直接把手伸进了安世半导体的企业内部事务,不仅接管了公司控制权,还把中国籍CEO张学政给罢免了,理由扯得好听,说是“担忧技术转移”。   可谁都清楚,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2019年花36亿美元真金白银收购的,中资控股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么多年运营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了“技术威胁”?   更离谱的是,荷兰企业法庭还跟着瞎起哄,作出了剥夺中国企业股权的裁决,这哪是什么司法公正,分明是行政干预下的强权操作,严重侵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在商务部的声明里说得明明白白。   本以为荷兰这么干之后,多少得留点磋商的余地,毕竟中方一直保持着理性沟通的态度,可他们倒好,完全不把中方的合理诉求当回事。   10月26日,荷兰安世干脆撕破脸,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这一下直接把矛盾推向了顶点。   可能有人不懂晶圆断供意味着什么,得说清楚安世半导体的分量,它生产的晶体管、二极管看着不起眼,单价就几分钱,却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的“必备零件”,全球车企几乎都离不开它。   更关键的是,安世70%的欧洲产晶圆都得送到中国工厂做封装测试,这是全球化分工几十年形成的格局,荷兰说断就断,等于直接在全球供应链上砍了一刀。   果不其然,断供的连锁反应立马就来了。过去两周,部分安世半导体产品价格从几分钱暴涨到两三块,翻了10倍都不止,下游车企直接慌了神,Stellantis集团紧急成立应急小组盯着事态,日产汽车坦言库存顶多撑到11月第一周,全球汽车产业又一次面临停产风险。   这就是荷兰所谓的“维护安全”?分明是把全球产业链当成了博弈的筹码,拿无数企业的生计当赌注,这种做法何止是不负责任,简直是损人不利己。   更让人不齿的是,中方一直保持着克制和建设性态度,11月1日还主动释放善意,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就是想帮安世中国恢复供货,尽量稳住全球供应链。   可荷兰呢?完全不接茬,继续一意孤行,连一点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都没有,商务部长王文涛之前专门跟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沟通过,强调维护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性,可荷兰根本听不进去,一门心思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走。   这背后的门道谁都看得懂,不就是又被美国绑上了科技封锁的战车吗?之前禁DUV光刻机还没吸取教训,现在又拿安世半导体开刀,真当中国企业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荷兰可能忘了,安世的全球化布局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方面的施舍。中国工厂负责70%的封装测试,这些处理好的芯片又会流回欧洲、美国的市场,断供中国,等于荷兰自己的晶圆厂也得减产。   欧盟技术专员10月31日急着跟安世管理层会面,想找“外交突破”,说明欧洲内部都慌了,知道再这么闹下去,受伤的是自己的产业,可荷兰政府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门心思要当“马前卒”,这种短视的行为,迟早得付出代价。   有人可能会问,这事儿就只是商业纠纷吗?根本不是,这是典型的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行为。   安世中国之前只是把结算货币从美元改成人民币,这本来是本地化运营的合理举措,荷兰总部就拿“付款条款”说事儿,说白了就是借题发挥,想夺回运营控制权。   这种不讲契约精神的做法,只会让全球企业对荷兰的营商环境失去信心,以后谁还敢去荷兰投资?谁还敢跟荷兰企业合作?   好在中方早有准备,安世中国11月2日就说了,成品和在制品库存够用到年底,已经在找新的晶圆供应源,明年就能满足需求。   商务部也说了,会坚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近三天已经有17家企业通过“商务直通车”申请援助,这就是咱们的底气:你敢断供,我就找替代,你敢干预,我就维权。   荷兰真以为卡脖子能管用?之前ASML禁运DUV,咱们国产设备占有率反而突破50%,这次安世的事儿,只会加速咱们半导体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说到底,荷兰这是给自己找了大麻烦,商务部11月4日的表态,就是划下了红线:别拿全球供应链当儿戏,别拿中国企业的权益当筹码。   中荷、中欧经贸关系的大局,不是荷兰想破坏就能破坏的;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不是荷兰想折腾就能折腾的。   现在全球业界都看着呢,荷兰要是还不回头,继续一意孤行,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还得承担供应链动荡的全部责任。

0 阅读:25
鸿毓说过去

鸿毓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