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就知道德国制造业完蛋了,欧洲在走向作死路上不带犹豫的。德国经济不好,没想

前日记随笔 2025-11-05 07:40:35

一张图就知道德国制造业完蛋了,欧洲在走向作死路上不带犹豫的。

德国经济不好,没想到这么弱了。一张各国人均用电量对比图,足以撕开德国制造业的“遮羞布”:这个曾以精密工业闻名全球的国家,人均年用电量仅6千度,不仅比中国低20%,更是只有韩国的一半,比日本少30%有余。在电气化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电力消耗就是制造业的“脉搏”,而德国这微弱的“脉搏”,早已预示着一场全面危机。最近数据显示,德国工业产出已暴跌至2005年水平,整整失去20年发展时光,继日本“失去30年”后,欧洲似乎正踏上同样的衰退之路。

用电数据的惨淡,绝非偶然,而是德国自身政策失误与外部环境裹挟下的必然结果。首当其冲的是能源政策的作死行为。在“白左”环保理念的裹挟下,德国执意关停运营良好的核电站与煤电站,亲手摧毁了稳定廉价的能源基础。取而代之的液化天然气发电与进口电力成本高企,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电价飙升至1.84元/千瓦时,是美国的2.97倍,比中中国也高很多。

对当代制造业而言,电力是生产的根本,如此高昂的用电成本,让化工、机械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不堪重负,要么减产收缩,要么迁移海外,电力消费自然随之锐减。所以上半年德国投资中国增加50%以上不是偶然。

政策上的对着美国随波逐流则让德国制造业雪上加霜。如今的德国早已失去战略自主性,沦为美国政策的“追随者”,过度卷入俄乌战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这场本可避免的地缘冲突,让德国被迫放弃廉价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转而依赖高价液化天然气,能源成本暴涨直接冲击工业根基。当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不再以自身利益为核心,而是服务于美国这种外部势力的战略诉求,制造业的衰退便成了不可逆的趋势。

压垮德国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产业转型的全面滞后。作为德国工业的核心支柱,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彻底掉队。2025年8月,德国汽车产量环比骤降18.5%,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甚至低于2021年,仅为13.5%。大众等巨头的电动车型研发周期冗长、技术亮点匮乏,被中国品牌与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明镜周刊》直言德国汽车产业已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汽车业的衰败并非个例,机械设备、制药等关键产业均出现产出下滑,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走低,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步履维艰。

人均用电量的低迷,本质上是德国制造业“失血”的直观体现。多重失误叠加让德国工业陷入恶性循环,企业破产数量同比上涨12.2%,西门子、奥迪等巨头大规模裁员,失业人数逼近300万大关。曾经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标签,如今正被衰退、滞后、高成本等词汇取代。

日本的“失去30年”已成历史警钟,而德国制造业的20年倒退,或许只是欧洲“失去30年”的开端。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前日记随笔

前日记随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