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冬,兰州军区副司令乘坐绿皮火车,前往郑州出差,过了送餐时间,副司令拿出几颗炒花生米,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充饥,突然,火车颠簸了一下,1颗花生米掉在了地上,副司令捡起来接着吃。[ok] 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让同行的年轻参谋愣住了,他们难以理解,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为何会如此珍惜一粒小小的花生米。 张藩将军的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是胃里火烧般的饥饿感,在湖南浏阳的山区,他常跟着母亲挖野菜、剥树皮。 他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偷偷啃了邻居家扔掉的红薯皮,被母亲发现后抱着他哭了整整一夜。 他只念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跟着村里的篾匠学手艺,锋利的竹片在他手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至今仍能看到那些深浅不一的疤痕。 参加红军后,张藩经历过最艰苦的岁月,部队断粮七天,战士们只能靠嚼树皮维持体力。 他亲眼目睹一位小战士因为把最后一把炒面让给伤员,自己却饿倒在行军路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旅参谋长的张藩在一次掩护主力转移时,被敌人的子弹打穿左胸。 当地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把他藏在山洞里,用草药为他疗伤,老乡家里仅有的半袋小米,全都熬成粥喂给了他。 有次出差将军坚持不坐卧铺,他表示硬座挺好,能和大家说说话,随行人员都知道,这不仅是他的习惯,更是他联系群众的方式。 在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时,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都要去食堂后厨帮厨。 他会系上围裙,和炊事员一起洗菜切菜,他说:“别小看做饭这门学问,当年在战场上,能吃上一口热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文革期间下放劳动,他被安排去挑粪,他不仅认真完成劳动任务,还细心观察农作物生长,总结出不少实用的种植经验。 在他家的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军功章,而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罐。 里面分门别类装着小麦、稻谷、玉米等粮食样品,每当有年轻干部来访,他总会打开罐子,让他们亲手触摸这些粮食。 他的小孙子吃饭时掉了半碗米饭,他竟罕见地动了怒,要求孩子把掉在桌上的米粒一颗颗捡起来吃掉。 张藩将军逝世后,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三十多本笔记。 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农业知识、基层调研心得,甚至还有如何科学储粮的方法。 看完张藩将军的故事,很多网友都感慨万千纷纷留下了评论。 “这才是真正的‘凡尔赛’!现在的土豪比车比表,老将军比的是谁更节俭,他弯腰捡起的不是花生米,是咱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看哭了!我当兵时在后勤部门,老首长下连队检查,真的会翻泔水桶,他说‘一粒米一座山’,那时候不理解,现在自己种地方知粮食金贵。” “给我家娃看了这个故事,孩子问为什么爷爷要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吃,我一时语塞,突然发现我们这代人都不会解释这种‘穷习惯’了。” “别光感动,学学人家的领导艺术!将军不坐卧铺、吃花生米,比开十个廉政会议都管用。” “真正的威信不是职位给的,是这点滴细节攒出来的。” “注意那个玻璃罐!里面装的不是粮食,是态度,现在很多干部下乡调研,鞋都不沾泥,真该看看老将军怎么对待农民的劳动成果。” “我在南京见过散步的老将军,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还跟我打招呼,当时只觉得是个普通老头,现在才知道是张藩将军!” “最震撼的是他公务车油耗只有同级三分之一,这说明节俭不是作秀,是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里的真实习惯。” “我爷爷也是老兵,临走前药掉地上都要捡起来吃,他说过一句话:‘经过饿死人的年代,看不得半点浪费’。” “很多人被触动,是因为这种‘弯腰捡花生米’的举动,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时宜’,却折射出老一辈人对物质最本真的珍惜。” 您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过浪费粮食的现象?您觉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培养节约的习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和经历。 信息来源:人民网・党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