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长和集团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港媒转引港交所文件,3月4日长

一心一意远山 2025-11-04 15:59:01

快讯!快讯! 长和集团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港媒转引港交所文件,3月4日长和拟把和记港口的大部分海外资产打包出售,交易对价约数百亿美元,由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出面接手,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这事的关键不在标价,而在控制权往哪儿走。节点在手,调度就能说话,尤其碰上运河限航、拥堵、涨费这些敏感时刻,谁拍板,谁就能左右航线优先级和周转效率。 从资产分布看,资料显示这批码头覆盖二十多个国家四十余处终端,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过去两年巴拿马因水位偏低多次压减放行量,排队时间和费用波动明显,这类节点的掌控者,对船期和成本影响直截了当。 表层买家是贝莱德,但有业内消息称,真正接盘运营的核心力量可能是瑞士的MSC,通过其码头平台TiL整合多数港口。MSC目前是全球运力最大的集装箱公司,码头与船队一体运作的能力更强,路线覆盖欧亚非,联动效应更明显。 还有一个时间点值得记下。4月初,有关巴拿马资产的签约动向被外媒放大讨论,期间出现审查风险和延期说法,相关方强调合规,但对最终谁主导运营保持克制表述。这种拆分交易、分段闭合的方式,在跨境基础设施并购里并不少见。 国内这边,长和保留了深圳盐田和香港葵青的核心权益,两地年吞吐量长期处在高位,珠三角和华南出入口的稳定盘面没有被触动。问题在于,外洋节点换手后,跨洋链路的稳定性要重新观测。 对照全球格局,欧洲航运企业、海湾与新加坡的机构型资金近年持续加码码头资产。有分析提到新加坡机构资金可能在相关财团中出现,但具体股权结构以最终披露为准。亚洲主干线的节奏,势必受到新平台的调度逻辑影响。 把融资层面摊开看,基金提供杠杆、运营方落地管理,是常见组合。APM、DP World、PSA这些名字在过去二十年就是这么铺出来的,谁能把码头、航线、堆场、内陆场站串成一条线,谁的抗冲击能力就更强。 再看运河变量。2023到2024年,巴拿马数次限水,放行窗口收紧,过闸名额竞价提高,船公司不得不改线或减载,周期被动拉长。掌控两端泊位的团队,如果调整靠泊顺序和配套仓储,连锁反应会立刻传导。 国内的应对思路已经在路上:更多走苏伊士的远洋组合,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东南亚中转的灵活拼接,还有北方港口对欧美线的加密。把单一要道的风险摊薄,是现实可行的做法。 回到这笔交易的运营层面。如果最终由航司系主导码头,自己船队的靠泊效率大概率会提升,但第三方船公司的诉求如何保障,需要透明的服务协议和外部监管来约束,避免出现“自用优先”的倾向。 从企业角度讲,长和近年在电信、零售投入更重,海外港口资产现金回笼,有利于财务结构和股东回报。这是商业选择,但对供应链参与方来说,海外关键节点的稳定持仓同样重要,二者需要平衡。 放在行业层面看,国内相关企业和机构应持续评估海外港口的持仓比例与话语空间,提前布局代替航线和中转点,必要时通过参股、联营、长期租约等方式把关键节点稳住。 一句话落地:把节点稳住,把链路打通,船就能按时走、货就能准点到。

0 阅读:2
一心一意远山

一心一意远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