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总看不惯一件事。别的同学不敢说,只有他敢说。 香

睿业聊趣事社会 2025-11-04 13:57:26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总看不惯一件事。别的同学不敢说,只有他敢说。 香港西医书院由英国人康德黎等创办,课程设置较为先进完备,涵盖了解剖学、生理学、化学、药物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等多门医学专业课程。 但是学院里学妇科学的,不准男同学接触。孙中山觉得这样不好,他找到校长问:为什么男生不能学妇科? 校长是一名外国人,他说我们在这里办学得尊重中国风俗,他们的礼教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孙中山立刻反驳道:如果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她面前只有一个男医生,她难道只能自己生产吗?救命与礼教无关。 校长最终被说服,男学生也可以学妇科。后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的孙中山在澳门行医,孙中山医德好,行医态度认真,待人亲切,不怕麻烦,有求必应。对生活困难的患者,不仅免收诊金,还赠送药品。许多病人经过他细心诊治,都恢复了健康。他还两次挽救了垂死病人的生命。 有一次,孙中山回到翠亨村,村里程普照的妻子难产,他们请来接生婆,几个小时也没有生出来,母亲和胎儿都在死亡线上挣扎。孙中山听到消息后,立即背上药箱赶往程家。 农村很封建,从来没有男人给女人接过生,何况孙中山还是青年! 他们不给孙中山进屋,无论他怎么说,那些人就是把门堵死。 孕妇眼看不行了,那家男主人才同意他进来。孙中山毫不顾忌这些,他用接生钳把胎儿夹了出来,母亲和她的孩子转危为安。 人们不禁伸出大拇指,称赞孙中山是个“大国手”。 为了感谢他,程普照给孩子取名铁生,寓意他是用铁钳取出来的,不到三个月,孙中山的医名就不胫而走。 孙中山却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医术虽然高明,但是所能救助的人毕竟有限,不可能救助所有的贫苦民众,更不能解决国家贫弱的问题。要解决国家贫弱的问题,必须从改革中国的政治人手。“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后来孙中山弃医从政,从而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新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 阅读:5
睿业聊趣事社会

睿业聊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