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

鸿鹄浮歌 2025-11-04 11:42:47

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离开,就在其转身时,许世友恶狠狠地说道:“我真想一脚踹死你!” 这句狠话背后,藏着一段长达三十年的恩怨,故事要追溯到1937年的延安,当时,刚刚走完长征的红四方面军大批干部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这些来自四方面军的干部在延安的日子并不好过,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被信任的压抑气氛。 许世友,这位红四方面军的猛将,更是首当其冲,心里憋着一股火,在一次批判张国焘的会议上,由于批判扩大化,一些言论伤害到了四方面军的干部。 许世友性格刚烈,当场就受不了了,觉得这是在清算他们,一气之下,他暗中联系了王建安等三十多名红四方面军的老部下,商量着要“拖枪逃跑”,离开延安,回川陕边区打游击去。 他们认为,与其在这里受气,不如回到熟悉的地方继续跟国民党干,然而,这个秘密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当时同样参与其中的王建安报告给了上级。 王建安经过三天的思想斗争,觉得这样做是分裂红军,是大错特错,最终选择了告发,许世友等人因此被捕,关进了监狱,史称“拖枪逃跑案”。 在审判过程中,时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作为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干部,对此事非常重视,他认为这种行为是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必须严肃处理。 在一次公审大会上,傅钟的发言言辞激烈,主张严惩,甚至提到了“处决”的字眼,这让本就觉得自己冤枉的许世友怒火中烧,他当场跳起来大骂,认为傅钟这是要置他们于死地,这个梁子,就此结下了。 在许世友看来,傅钟这是在落井下石,他认为,自己只是对当时的批判方式不满,想换个地方继续革命,并非要背叛党,而傅钟的严厉态度,让他感到心寒和愤怒。 虽然最后在毛主席的亲自干预下,许世友被无罪释放,并得到了重用,但他心里对傅钟的那个“疙瘩”却始终没有解开。 他觉得,傅钟不懂他们这些在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武将的心,只知道讲大道理,扣大帽子,此后的几十年里,两人虽然同在革命队伍里,但许世友始终对傅钟保持着距离。 建国后,他们都成了开国上将,在各种会议场合难免会碰面,但每一次,只要傅钟想主动示好,许世友要么是冷脸相对,要么是直接扭头走开,从不给他好脸色。 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俩有段往事,也都见怪不怪了,其实,傅钟也为当年的事情感到后悔。他后来多次反思,承认自己在处理那件事时,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话说得太重,没有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许世友等人的具体情况。 他一直想找个机会,跟许世友当面道个歉,化解这段恩怨,可许世友的脾气太倔,根本不给他机会。 直到1967年北京的那次碰面,傅钟再次尝试,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还被当众甩了一句“想一脚踹死你”的狠话。 许多网友评论说,这恰恰是许世友将军真性情的体现,爱憎分明,不藏着掖着,他心里有气,就一定要说出来,哪怕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但也有人认为,傅钟当时是站在组织原则上说话,虽有不妥,但许世友几十年不依不饶,也显得气量小了些。 这段将帅失和的故事,看似是个人恩怨,实则是那个特殊年代革命队伍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军事干部与政治干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和碰撞。 许世友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将,信奉的是实力和枪杆子,为人直来直去,而傅钟是杰出的政治工作者,更注重组织纪律和思想原则。 两种不同风格的人在处理同一个敏感问题时,产生冲突几乎是必然的。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据说,很多年后,两位老将军都步入了晚年,傅钟再次托人向许世友示好,送去了他最爱喝的茅台酒。 这一次,许世友收下了,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傅钟这个人,原则性是强了点,但不是坏人。” 一句简单的话,算是为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段往事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有血有肉、真实立体的一面。 他们既是功勋卓著的英雄,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和解,恰恰构成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生动而深刻的细节。 信源:文汇报2020-11-27——许世友延安被囚始末:不甘被抓飞身上房 ,主席两次亲去看望 ,为他解铐点烟 ,对他脱帽致敬

0 阅读:0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