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6岁的于凤至不顾众人的反对,以每坪50美金的价格,买下美国一片荒地

史叔温情 2025-11-03 14:15:39

1973年,76岁的于凤至不顾众人的反对,以每坪50美金的价格,买下美国一片荒地,面对外界的质疑,她置若罔闻,开始了一场未来的豪赌!   “这是把棺材本扔水里!”   1973年洛杉矶的律师楼里,好友陈廉伯把规划图拍在桌上,急得直跺脚。76岁的于凤至头发已经花白,坐在椅子上,目光盯着桌上的土地契约没挪开:“就按这个价签,钱明天让银行转过去。”   契约上的地在洛杉矶郊外的一处地方,当时还是片长满蒿草的荒地,除了偶尔过辆卡车,连户人家都没有。每坪50美金的价格,在旁人看来简直疯了,那时候市区公寓每坪都卖到800美金了。   律师也劝:“于女士,开发商说十年内都不会通水电,这钱投进去就是死的啊。”   于凤至没应声,指尖轻轻划过契约上的地址。这可不是一时冲动,三个月里,她每周都让司机载着自己去那片荒地。   坐在车里,她会用红笔圈出“迪士尼乐园周边要建交通枢纽”的条文。还让司机停在路边,数远处乐园的游客,在本子上画满折线图记流量。   没人知道,她敢这么“疯”,是因为在美国摸爬了三十三年。1940年,她带着乳腺癌诊断书从香港坐船来纽约,口袋里只剩张学良给的两万美金。   化疗期间,她躺在病床上翻《华尔街日报》,病友说“股票比存银行赚得多”,她就托人买了交易手册,在病历本背面算股票涨跌。   出院后,她拿着仅剩的八千美金闯进股市。别人都跟风追热门股时,她盯着铁路、石油这些刚需行业,这是她爹于文斗教的:“抓实在的需求,比追虚头巴脑的靠谱。”   第一年靠铁路股就赚了两倍,后来又看准二战后大家要添生活用品,十年就攒下百万身家,华尔街都叫她“东方慧星”。   可这次买地,反对的人理由更足。陈廉伯算过账:“就算通了水电,开发至少要五年,您都八十多了,等得起吗?”律师也担心:“这片地以前是牧场,产权还没完全理清呢。”   于凤至却从包里掏出张旧照片,是1929年她和张学良在沈阳帅府的合影:“我等得起,他说不定也等得起。”照片里的张学良,当时正被软禁在台湾。   1964年,张学良为了给赵一荻名分,提出离婚。于凤至在纽约的公寓里签完字,对着镜子哭了一整晚,回信里却写着“愿君安好”。   从那以后,她就一门心思赚钱,想着万一哪天张学良恢复自由,总得有个安身的地方。   签完契约的第二年,那片空地真的被纳入洛杉矶规划,第一条公交线通到了荒地边上。于凤至又加了钱,雇人除草平地,还在周边种上桉树。有人上门出每坪500美金收购,她摇头说:“再等等。”   1979年的早上,司机递来报纸,头版写着“凯斯尔旅游集团要建主题度假村”。   当天下午,集团代表就找来了,开出每坪3万美元的价,是当初买入价的600倍!签约时,律师笑着说:“您这哪是买地,是买了张未来的船票啊。”   于凤至没把钱存银行,反而买了两栋相邻的豪宅。一栋自己住,另一栋按张学良的喜好装修:客厅摆着他爱喝的碧螺春茶罐,花园里还种了他喜欢的海棠。   她常坐在海棠树下翻旧照片,跟佣人说:“说不定哪天张先生就来了。”可惜这愿望终究落了空。   1990年,93岁的于凤至在睡梦中去世,遗嘱里写着:“所有财产留给张学良,两栋房子别卖,等他来住。”可直到2001年张学良移居夏威夷,也没踏足那两栋房子,最后和赵一荻合葬在了檀香山。   那片曾被人嘲笑的荒地,成了她最成功的投资,却没能换来想见的人。华尔街至今记得这位“东方女股神”,说她能看准十年后的城市变化。   可没多少人知道,她所有的商业眼光,都源于一场跨了半生的等待。那些翻了倍的财富、传奇的决策,不过是一个女人用才华,给爱情筑的最后一座城堡。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于凤至   文|黑子 编辑|史叔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