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想当年郑州富士康园区里挤着30万人,被叫做“iPhone城”,苹果新品要上市的时候,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招聘的人排着长队,上午面试下午就能上班,连体检都省了,就为了赶工期,晚上厂区的灯亮得跟白天一样,周边的饭馆、出租屋全被工人占满了,那叫一个红火。 深圳龙华厂区更不用说,作为核心基地,常年都是人来人往,货车进进出出拉着刚组装好的手机,年产值随便就能突破几百亿。 可现在再看,衡阳那个开了13年的富士康工厂,9月底就彻底关门了,巅峰时期3万员工的大厂,最后就剩236个人,连保安保洁加起来才三四百,厂区里的模具早被打包运走,生产线空得能跑老鼠,以前热闹的食堂、宿舍全都冷清下来,周边的小餐馆也跟着关了不少。 这一切的根儿,还是订单被活生生抽走了。富士康这辈子最依赖的就是苹果,几乎所有iPhone、AirPods的组装都靠它,可苹果早就开始把产能往国外挪了。 人家要搞“中国+1”策略,怕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打算到2026年底把美国卖的iPhone大多转到印度生产。 现在印度已经能造20%的iPhone,越南更是接手了近三成的AirPods产能,富士康只能跟着搬,2023年在印度投了7亿多美元建厂,越南工厂也扩招了几千人,把大陆的订单匀过去不少。 衡阳工厂就是这么被坑的,订单量掉得厉害,连维持运营都不够,只能关门大吉。郭台铭总以为大陆离不开他的工厂,却没算到苹果说转单就转单,自己的命运早被别人攥在了手里。 更糟的是,他想往低成本国家挪窝,结果全是坑。印度看着人多又便宜,可根本接不住高端制造的活儿。工厂动不动就断电,机器停了没法生产,刚组装一半的手机堆得满地都是。 工人也不靠谱,80%没上过大学,培训半天还老出错,造出来的iPhone缺陷率比大陆高一大截,苹果都把印度工厂列入“观察名单”了。 2021年班加罗尔厂还因为食物中毒闹了大罢工,生产线停了好几天。更头疼的是政策说变就变,富士康跟人合作的195亿美元半导体项目,就因为政策拖拖拉拉黄了,两年在印度亏了17亿美元,最后只能把中国工程师撤回来,产能根本上不去。 越南那边也好不到哪去,虽然建了好几个厂,但供应链跟不上,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成本反而涨了,郭台铭本想省点工钱,结果倒贴了不少。 郭台铭自己的算盘也打错了,好好的代工生意不干,非要瞎折腾高端产业,把家底都赔进去了。他当年花大价钱买下日本夏普,想靠人家的屏幕技术往上爬,还跑到美国威斯康星州建液晶厂,跟特朗普拍着胸脯说要投100亿美元,创造1.3万个岗位,结果全是泡影。 美国工人工资是河南的五倍,还不乐意加班,工会天天闹事,零件从中国空运过去,关税一加成本翻番。到最后投资砍到只剩6.72亿,岗位才1400多个,厂房烂尾了,最后被微软买去建了AI数据中心,675亿新台币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他以为能靠夏普的技术抢市场,没想到大陆的京东方、华星光电早就起来了,人家三班倒搞生产,把面板价格压得跟白菜一样,三星、LG都扛不住退出了LCD市场,夏普的技术根本没人要,郭台铭这步棋彻底走歪了。 大陆这边的变化也打了他个措手不及。这些年大陆工人工资涨了不少,劳动力成本没以前低了,可他没想着怎么升级工厂,反而一门心思想着跑路。 其实大陆早就在搞自动化,富士康自己也部署了不少机器人,可衡阳这种老工厂跟不上,还是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在市场上根本没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他忘了自己的根在大陆,当年能起来全靠这边的政策扶持,土地、税收都给了优惠,珠三角半小时就能配齐所有零件,地方政府更是保姆式服务。 可后来他不仅说“在大陆建厂是赏饭吃”,还掺和政治,结果税务、自然资源部门上门核查,查出了虚假计税的问题,虽然罚款不多,但股价跟着大跌,市值掉了一大块。这一下不仅丢了面子,还让合作方犯了嘀咕,订单更不敢往他这放了。 现在的富士康是两头不讨好,海外工厂没起来,大陆工厂又保不住。郑州、深圳虽然还在招人,但都是赶短期订单,自动化生产线越来越多,工人岗位越来越少,想稳定干下去都难。 郭台铭想靠AI服务器翻身,可还是老样子,依赖英伟达的芯片和微软的架构,本质还是组装,赚的都是辛苦钱,毛利率低得可怜,根本撑不起以前的帝国架子。 他到最后可能都没明白,当年的成功是踩中了大陆的发展红利,是苹果的订单和大陆的供应链托起来的,可他既低估了大陆产业的崛起速度,又错判了海外市场的风险,还瞎折腾不切实际的野心,这么多问题堆在一起,曾经灯火通明的工厂自然就像破气球一样泄了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参考资料:周末资讯——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