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要花165亿,拆掉华为设备! 据外媒报道,德国政府正计划拿出超过20亿欧元,相当于165亿人民币,来补贴运营商替换掉网络中的华为、中兴设备。这笔钱最终将由德国纳税人承担。有消息称,政府还在讨论钱从哪里出,是动国防预算还是基建资金。 说起来,德国政府和运营商们为了这事儿已经拉扯好一阵子了。 虽然美国和老欧盟那边早就开始敲打,催着德国赶紧“清理门户”,但德国的运营商们一直挺不情愿,毕竟华为的设备性价比高,用着也顺手,突然要换成本实在吓人。 直到今年7月,双方才算勉强达成个协议:给运营商留出缓冲期,先在2026年前把核心网络里的中国技术清掉,然后等到2029年底前,再把那些通信塔、天线什么的全都换一遍。这个时间表能定下来,说白了就是政府向现实妥协的结果,硬来真的会出乱子。 你可能会问,为啥之前磨磨蹭蹭,现在又突然这么着急?背后主要还是政治压力山大。美国和欧盟一些对华强硬派整天拿着“国家安全”说事,觉得中国设备就像个看不见的定时炸弹。 尤其有意思的是,有德国内部文件甚至把这事儿跟“北溪”管道爆炸案扯到一起,说是要“防止第二起北溪案件发生”,这脑回路也是够清奇的。 欧盟委员会早就把华为和中兴打上“高风险”标签,催着成员国行动。德国作为欧洲经济老大,在这事儿上要是再没动静,面子上确实挂不住。 但“安全”这理由,站得住脚吗?至少到现在,不管是德国自己还是欧美,都没能拿出任何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华为设备真有后门或者干了啥危害安全的事。 华为德国公司之前就明确说过,至今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或场景表明他们的技术构成安全风险。所以很多业内专家都觉得,这其实就是一场泛政治化的操作,安全只是个方便的借口。 既然不是技术问题,那折腾一圈的代价可就大了去了。这20亿欧元听起来吓人,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光是德国铁路公司之前就估算过,要是换掉他们系统里的华为部件,就得花上4亿欧元,还会导致很多项目延期好几年。电信网络更是复杂,全德八万多个移动通讯站,差不多一半用了华为技术。 拆设备不只是硬件成本,还涉及到漫长的网络调试和稳定性风险,英国之前这么干过,结果就是网络延迟和覆盖都出了问题。对德国这种制造业强国来说,万一替换过程中出点岔子,影响到工厂生产或者关键服务,那损失可就海了去了。 而且,拆了华为,用谁的呢?眼下能选的供应商立刻变得很少,基本上就剩下瑞典的爱立信和芬兰的诺基亚这两家。这不就等于从之前多个供应商的竞争格局,变成了几乎由这两家“垄断”的局面吗?运营商们以后采购设备,议价空间会被压缩得很厉害,这些多出来的成本,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转嫁到德国老百姓的通信费上。 更深一层看,德国这么干,跟自己当下的经济处境有点拧巴。它的经济这几年可不咋地,是G7里唯一连续两年萎缩的,政府正急着想招儿刺激增长。 为了重振经济,德国议会甚至在今年3月通过了历史性的支出法案,打算大举借债投入基础设施和国防,设立了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 一边是砸重金想拉动经济,另一边却要花冤枉钱去拆掉本来好用又便宜的设备,这种矛盾看着都让人觉得纠结。 有业内专家就吐槽,与其把这20亿欧元扔进“替换”这个无底洞,还不如投到6G研发或者Open RAN这种新技术上,争取在下一代通信技术里掌握点主动权,那才更划算。 这件事的影响显然超出了通信行业本身,它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德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大得惊人(2023年超过2500亿欧元)。 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和机械制造这些支柱行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现在德国政府在通信领域搞这种明显针对中国企业的排斥性政策,很难不让中方怀疑德国市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中国驻德使馆之前就明确表达过不满,强调华为在德国合法经营多年,为德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反对这种泛安全化的做法。要是因此引发经贸上的连锁反应,德国经济的压力恐怕会更重。 所以,德国这场“去华为”的工程,表面上看是出于所谓的安全担忧,实则是一场掺杂了地缘政治、经济账和内部协调的复杂博弈。 它反映的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中美大国竞争夹缝中的那种战略焦虑和两难处境。这20亿欧元买来的,恐怕不是一个更安全的网络,而是一个成本高昂、前景不确定的未来,并且让全球供应链重塑的阵痛变得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