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前几年谁要是送我一盒阳光玫瑰,我得发条朋友圈,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吃。 现在? 楼下水果店十几块钱一斤,买回来跟嗑瓜子似的,生怕放坏了。 还有那个叫羊肚菌的,听名字就贵气。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是米其林餐厅里才配出现的玩意儿。 结果呢?我们家现在炖鸡汤都敢放一把了。 我就觉得,这事儿特中国。 咱们这片土地上的人,骨子里就见不得什么吃的能被捧成“奢侈品”。 甭管你开始吹得多玄乎,故事讲得多动听,只要这东西是土里能长出来的,OK,你等着。 最多三年。 我们就能靠着人多力量大,硬生生给你干成“白菜价”。 你今天这个贵,好,明年我们漫山遍野都给你种上。 一个村种,一个县种,最后全国都种。 什么“稀缺”?我们最擅长打破的就是稀缺。 听着好像有点心酸,一窝蜂,最后把市场做烂了,农民也辛苦。 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朴素、也最硬核的生存哲学吗? ——没有什么吃的,是不能让所有人都尝尝的。 刻在基因里的种地天赋,就是要把一切关于“吃”的玄学,都给你拉回到饭桌上。 所以啊,在中国,别拿“吃”这件事装腔作势。 因为总有一群最可爱的人,在默默地把价格给你“打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