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针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正式生效。这并非一次常规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一场直击产业链“卡脖子”痛点的精准反击——当荷兰一边紧跟美国收紧芯片设备出口、冻结中企资产,一边又深度依赖中国稀土维系核心产业运转时,中国以稀土为钥,重新划定了全球产业链的博弈边界,打破了“只许他人设限,不许我方维权”的失衡格局。 此次新规的“精准打击”属性,从两条核心条款中可见一斑。其一,明确“0.1%红线”:所有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最终产地在哪、经多少国家中转,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 这一规则直接堵死了此前部分国家的“绕道小聪明”——过去有人试图将中国稀土运至第三国简单加工,再伪装成“非中源”产品转售荷兰,如今只要源头带中国印记,就必须过中国“审批关”,管控精度堪称“毛细血管级”。其二,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实行“逐案审批”制度,每一笔交易都需单独核验,精准锁定荷兰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命脉。 荷兰此前的“双重标准”,早已为这场反制埋下伏笔。一边是步步紧逼的“卡脖子”:今年9月,荷兰宣布DUV浸没式光刻机出口需额外申请特别批准,明眼人都清楚,这一政策直指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需求; 更甚者,9月底荷兰政府以“泛化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冻结中企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资产,连中方高管的经营权限都强行暂停,此举近乎变相没收——要知道,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其生产的芯片是汽车产业的“刚需品”,一辆传统燃油车需搭载500颗,电动车更是要用到1000颗,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的生产线,全靠它供血。 另一边,荷兰却对中国稀土有着“断不可缺”的依赖。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而荷兰国宝级企业ASML,更是将中国稀土视为“生命线”:其EUV光刻机的镜头抛光,必须使用中国产高纯度铈基材料,差之毫厘便会影响光刻精度; 单台EUV光刻机的电机中,稀土磁体用量就超过10公斤,占电机总成本的三成以上。数据显示,ASML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占中国稀土全球出口总量的26.4%——这种“一边卡别人脖子,一边吸别人资源”的矛盾,本就注定难以长久。 新规落地后,荷兰及欧盟产业的“痛感”迅速蔓延。ASML首当其冲,若无法及时拿到稀土出口许可,不仅光刻机的良品率会大幅下滑,更可能失去中国大陆这一关键市场——要知道,中国大陆是ASML的第三大市场,占其积压订单总量的20%,真若断供,损失的将是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 早在多年前,ASML前CEO就曾警告:“美国的技术限制只会倒逼中国自力更生,最终造出能与之匹敌的光刻机”,如今荷兰跟着加码禁令,恰恰加速了中国在稀土管控与半导体自主上的双重突破。 欧盟也被荷兰的任性“拖入困境”。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紧急发声,警告若稀土供应链持续受阻,欧洲部分车企将被迫调整生产计划,甚至面临全面停产风险。此前安世半导体的芯片断供危机尚未完全化解,如今稀土管控又给欧洲汽车产业添了新焦虑,欧盟贸易专员急着主动约见中国相关部门视频会谈,试图“降温”局势,这般被动姿态,正是荷兰此前盲目追随美国制裁的直接后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荷兰政府的“自相矛盾”:新首相斯霍夫此前还公开表示,“芯片设备出口限制需兼顾ASML的经济利益,不能损害其全球市场地位”,结果转头就跟着美国收紧禁令,将本国核心企业推到“无稀土可用”的悬崖边。 事实上,中国的稀土管控绝非“退出全球产业链”,而是要纠正此前的规则失衡——当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干预中企正常经营时,中国不过是用关乎产业安全的稀土资源,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与市场公平。 这场博弈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谁也离不开谁”。荷兰错把中国的克制当软弱,以为能凭一纸禁令卡住中国半导体的脖子,同时无代价享受中国稀土的红利。如今新规落地,恰恰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单方面制定“霸权规则”,更没有“只享利益、不担责任”的特权。 中国的稀土管控,既是对自身产业安全的守护,更是对全球产业链公平的呼吁。未来,唯有摒弃“阵营对抗”思维,尊重市场规律与企业权益,才能让全球产业链真正实现韧性发展。而荷兰此次的教训,或将成为更多国家反思“单边制裁危害”的重要注脚——毕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