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1-02 18:57:57

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而李玉堂同样高呼: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背后是一位抗日名将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黄埔一期的骨干,李玉堂从北伐战争一路拼杀,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敢打敢拼的作风,逐步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这个番号在抗日战场上,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泰山军”。 ​1941年长沙会战,他率部坚守长沙城核心阵地,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在粮弹短缺、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四天四夜的疯狂进攻,打出了“后退一步即汉奸”的铁血誓言,战后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成为举国闻名的抗日英雄。 ​​长沙城头的硝烟还未散尽,李玉堂的命运就已悄然转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厌战情绪弥漫全军,亲眼目睹内战造成的民生凋敝,这位一心只想抗日救国的将领内心充满矛盾。 李玉堂的抗日功绩远不止长沙一役。1939年武宁棺材山一战,他率部屡挫敌锋,打出军威,国民政府特意授予其部“泰山军”称号。这个称号成了日军的噩梦,此后两年间他再守长沙。 1942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突破第一道防线,他沉着布防,令两翼合围形成火力网,硬是把敌人赶了回去。1943年第三次会战,他推迟赴新职,誓与长沙共存亡。 那次会战,他封闭所有船只以示死战,全军血战一周,击毙击伤日寇6000多人,俘虏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辎重。这样的战功,在整个抗日战场都极为耀眼。 内战的炮火让这位抗日英雄寒心。他本是为救国而战,见同胞相残、民生困苦,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1948年兖州之战,他虽未起义,但早已没了当年抗日的锋芒。 1950年,李玉堂驻守海南岛,我党通过其妻子陈伯兰和内弟陈石清策反。他明确表示接受起义条件,还委任陈石清为副官处长联络事宜。叶剑英甚至已规划好他起义后的职务。 意外终究发生。联络员李云涛返程时,海峡交通因战事中断,起义指示没能送达。解放军解放海南,他只能随残部撤往台湾,埋下悲剧伏笔。 1950年底,副官李刚被捕后供出策反细节。他给内兄的报信密信被特务截获,成了“罪证”。军法审判时,法官认定他不知情,判了十五年徒刑。 蒋介石看到判决书,只批了一个“耻”字。这个字推翻了原判,直接将抗日名将推向死刑。1951年2月5日除夕清晨,他与妻子陈伯兰一同赴刑场。 临刑前,他呵斥痛哭的妻子:“山东人不装孬种的,哭什么?” 留下遗书:“国家如此对我,于国家何益?” 字字泣血,道尽悲愤。 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将,从北伐打到抗日,一生军功赫赫,没倒在敌人枪口下,却死于自己人手中。这样的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遗憾。 历史终究会还人公道。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李玉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肯定了他的抗日功绩与起义决心。2004年,台湾当局也为他平反,承认错杀。 蒋介石笔下的“耻”,是他自己的狭隘与猜忌。李玉堂临终的“心有不甘”,是英雄未得公正的悲愤。两个字的碰撞,道尽了那段历史的复杂与残酷。 他的名字,该与“泰山军”的威名、长沙城头的誓言一起被铭记。那些为民族奋战的身影,无论经历多少波折,终将被历史镌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