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心一言”→“文小言”→“文心App”:名字改来改去,用户都累了,产品硬才是王道! 百度又来“折腾”了!这回,是“文小言”又变回了“文心App”。可你知道吗?这个App最早就叫“文心一言”,2023年7月上线,一年后改名叫“文小言”,如今又摇身一变,成了“文心App”。短短两年,三易其名,这波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百度,你到底是做产品,还是玩“换马甲”游戏? 回顾这场改名大戏,简直像一出闹剧。2023年7月,“文心一言”App正式上线,顶着百度AI大模型的光环,一时风光无限。到了2024年9月,突然改名为“文小言”,号称“新搜索智能助手”,试图拉近与普通用户的距离。如今,2025年11月,5.0版本发布,又变回了“文心App”,美其名曰“品牌升级”。改来改去,用户都晕了。今天叫“文心一言”,明天叫“文小言”,后天又变回“文心”,百度这是在搞“名字轮回”吗?难道名字改得勤,产品就能变强?这种折腾,除了让品牌认知混乱,让用户无所适从,还能带来什么? 百度啊百度,你是不是对“改名”有什么执念?以为换个名字就能“焕然一新”,就能掩盖产品力的不足?别天真了!用户选择一个App,看的是它的功能、体验和实际效果,不是名字有多花哨。“文心App”号称新增了“魔法漫画”“创意修图”“视频生成”等功能,听起来很炫酷,但这些功能真的好用吗?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吗?和同类产品比,优势在哪里?如果产品本身不过硬,改再多名字、做再多宣传,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最终只会沦为市场的笑柄。 这种频繁更名的背后,暴露的其实是百度的品牌焦虑和战略摇摆。一会儿想走“高大上”路线,一会儿又想“接地气”,结果两头都想讨好,却两头都没讨好。用户记住的不是“文心”或“文小言”,而是“百度那个老改名的AI App”,这对品牌形象是极大的伤害。 百度,醒醒吧!别再在名字上做文章了,那点小心思,用户看得懂,市场也看得透。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无谓的“折腾”上,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产品。把改名的那股“折腾劲儿”用在产品研发上,把宣传新名字的那笔预算投入到技术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上,让“文心App”真正成为一款“有内涵、有实力、用户爱不释手”的应用。到那时,别说叫“文心App”,就算叫“阿猫阿狗”,用户也会买账! 否则,名字改来改去,最终只会让人觉得你心虚、没底气,除了贻笑大方,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记住,市场最终是靠产品说话的,而不是靠名字的花哨程度!别再玩这种“换马甲”的幼稚游戏了,拿出真本事,用过硬的产品质量来征服用户,这才是正道!

用户12xxx70
你啰哩啰嗦的说了一大堆,不就是那么两句话吗?人家改名管你啥事?
用户10xxx95
百度一直在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