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中俄不是军事同盟 最近,俄罗斯一位专家突然放话,说中国算不上真朋友,暗示普京可能会掉头去找美国。这话在中俄“友谊无上限”的背景音里,听起来格外刺耳。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话说得虽然刺耳,却也戳中了中俄关系里那层没挑明的窗户纸 —— 从始至终,两国就不是军事同盟,所谓的战略协作,背后藏着不少不对等的影子。 2024 年两国建交 75 周年时签的联合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中俄关系超越冷战同盟模式,是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的性质。 这话官方说得客气,翻译过来就是彼此是伙伴,但不是绑在一条战车上的兄弟,真遇上事儿,各自有各自的算盘。 上世纪 50 年代的蜜月期多热闹,后来说掰就掰,冷战后慢慢走近,可苏联时期的反华情绪在俄罗斯部分人心里没彻底消失,光远东地区就有 20% 到 25% 的居民有反华情绪。 加上美国这些年一直没停过挑拨,一会儿炒作 “中国要占远东”,一会儿说 “中美要瓜分世界”,虽然中国和俄罗斯官方都辟谣,但架不住有些人听进去了。 最明显的不对等藏在经济合作里。2023 年两国近 95% 的贸易都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看着挺摆脱西方控制,可里头的门道深着呢。 俄罗斯卖给中国的基本都是石油、天然气这些资源,赚的是辛苦钱;中国输往俄罗斯的却是汽车、手机、机电产品,赚的是技术和加工的钱。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储备里占比都爬到 35% 了,国家福利基金里更是 60% 都是人民币,等于俄罗斯的钱袋子里装着不少中国货币,这种依赖关系摆在那,难免让俄罗斯有些敏感,觉得自己在产业链上矮了一截。 2022 年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这种不对等的感觉更强烈了。西方制裁跟潮水似的涌过来,把俄罗斯的金融机构踢出 SWIFT,冻结海外资产,俄罗斯经济等于被按在地上摩擦,这时候自然盼着中国能多帮衬一把。 可中国的做法很明确,只给人道主义援助,前后给乌克兰的援助快 8000 万元,给俄罗斯的也多是粮食、药品这类非军事物资,别说武器了,连能直接转化为战力的援助都没有。 俄罗斯这边可能觉得 “朋友就该两肋插刀”,可中国守着中立的底线不动摇,这种期待差一出来,专家们自然有意见,觉得 “这哪像真朋友该做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那边的动作,像是看准了俄罗斯的难处递橄榄枝。2024 年底美国干脆解除了 11 家俄罗斯银行的制裁,包括俄储蓄银行、外贸银行这些巨头,说是为了保障冬季能源供应,明眼人都知道是给俄罗斯松绑。 到了 2025 年 2 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还跟美国国务卿在沙特见了面,不仅说要成立消除分歧的咨询机制,还提了经济合作的可能,甚至美国都放话 “冲突解决了就能取消制裁”。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难免让俄专家多想,觉得是不是能跟美国缓和关系,毕竟制裁松一点,俄罗斯的日子就能好过一点。 其实俄罗斯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不算低,有民调说 71%的俄罗斯人对中国有积极态度,可好感不能当饭吃。 尤其是看到中国在国际上既不跟西方撕破脸,又能跟自己做买卖,赚着安稳钱,而俄罗斯却要顶着制裁压力打仗,心里的不平衡感就更重了。 加上美国一直没放弃离间计,早年就喊过 “让中国约束俄罗斯” 的口号,现在又抛来橄榄枝,难免让一些人动心思,觉得 “与其跟中国这种‘不温不火’的朋友合作,不如看看美国那边有没有机会”。 说到底,中俄关系就像搭伙过日子的伙伴,利益能凑到一块就好好合作,可真要谈 “生死与共” 还差得远。 俄罗斯现在才算真正懂了中国 “不结盟” 的意思 —— 不是不帮你,是不能绑死在一块。这种清醒带来的难免是失落,专家跳出来说 “不算真朋友”,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焦虑的发泄。 而美国适时递来的台阶,更让 “普京掉头找美国” 的猜测有了市场。毕竟在现实利益面前,所谓的 “友谊无上限”,确实没那么牢不可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