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俄罗斯宣布了 11月1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对多名欧盟官员实施入境限制,作为对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的强硬回应。这消息一出,大家都知道,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那根弦,又绷紧了一分。其实这就像你打我一拳,我必定要还你一脚,来来往往似乎没完没了。 欧盟这拳确实够狠,10月23日通过的第19轮制裁,首次将俄天然气行业纳入核心打击范围,直接禁止液化天然气进口。 制裁清单细节满满:新增69项个人制裁,把117艘俄“影子舰队”油轮列入禁令,连加密货币平台都没放过,就是想堵死俄规避制裁的路子。 俄罗斯的反击精准又直接,被禁入境的全是关键推手:负责对乌军援的官员、主张没收俄资产的议员,甚至散布仇俄言论的学者都在列。 俄外交部明着放话:谁推动反俄就找谁算账。这波操作直指欧盟政策核心,就是要让决策者尝到代价。 算上这轮,欧盟对俄制裁已堆到19轮,被列入限制名单的个人和实体早超2100个,制裁战早已陷入恶性循环。 但制裁的刀子先扎了欧洲自己,2024年欧盟仍进口52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占比达19%,一年采购成本超150亿欧元。 俄油更没被卡住,2024年11月俄原油日出口490万桶、石油产品250万桶,合计740万桶,靠影子舰队绕道印度后,不少成品油又流回欧洲。 金融制裁也失了效,俄对外贸易本币结算占比已达79.8%,中俄贸易95%用人民币和卢布,卢布汇率稳如磐石。 欧盟想动冻结的2000亿欧元俄资产,连欧洲央行都怕破坏金融规则,至今只敢动每年30亿欧元的收益。 内部早吵成一锅粥,匈牙利硬刚到底,直言没有替代方案就反对制裁,自家能源根本离不了俄管道气。 德国企业苦不堪言,工业电价较冲突前涨超30%,大众在俄工厂停产,损失最终全转嫁给消费者。 俄罗斯也在咬牙扛。军工产能提升,月产各类远程导弹超120枚,年产量突破1400枚,但民生压力陡增。 增值税上调到22%,燃气电费涨超10%,每个俄国家庭每年额外支出超8万卢布,全在为战时经济买单。 扎哈罗娃早戳破真相:欧盟的盲目政策是“自残行为”,带来的惩罚不亚于俄方反制。 这场制裁闹剧没有赢家,政客秀着强硬,买单的却是千家万户。互相消耗的游戏,早该看到尽头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