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美已不再关心如何避免战争,更关心考虑何时、因何事爆发这几年,中美关系像一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1-01 19:54:19

德媒:中美已不再关心如何避免战争,更关心考虑何时、因何事爆发这几年,中美关系像一根越绷越紧的弦,大家都能感觉到那种要断还没断的危险。德国《日报》干脆点破了:中美现在讨论的,不是“如何避免战争”,而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开打”。一句话,氛围已经完全变了。 中美关系进入新轮紧张期,根源在于长期积累的经济分歧和战略互疑。2018年启动的贸易摩擦,本意是纠正贸易不平衡,却演变为全面对抗。美国加征关税覆盖数千亿美元商品,中国则以对等措施回击,导致全球供应链重塑。2024年,随着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再度执政,迅速重拾强硬路线。2月起,对中国进口品征收10%额外关税,3月升至20%,4月直达60%。这一系列动作,不仅重创美国本土企业,还波及下游产业。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巨头公开抗议,称成本飙升威胁生存,但政策执行毫不手软。到10月,特朗普宣布潜在100%关税计划,股市应声震荡,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中国应对策略注重精准反制,避免全面升级。5月调整稀土出口配额,美国90%以上稀土依赖中国,这一举动直击高科技和军工命脉。F-35战机和电动车生产线面临中断风险,五角大楼紧急评估替代供应链,但重建需数年时间。10月进一步管制特定类别,12家美企入黑名单。同时,医药原料领域也成焦点,美国基础药物如抗生素核心成分多赖中国供应。疫情期间的短缺已成前车之鉴,若断供将瘫痪医疗体系。特朗普试图拉拢印度等国,但后者自身依赖度高,难以填补空白。中国此举并非盲动,而是基于产业链优势的理性选择,旨在迫使对手重新审视谈判底线。这种不对称博弈,让贸易战从单纯经济转向地缘政治工具。 南海和台湾问题进一步放大摩擦烈度。2024年以来,美军“自由航行”行动频次增加,中国舰艇回应密切,最近一次对峙距离仅30米,持续15分钟。岛礁雷达锁定美舰,防务媒体形容为“准军事冲突”。2025年8月,美军穿越划定海域,中国加强巡逻,局势如紧绷的火药桶。台湾议题更具敏感性,佩洛西2022年访台后,环岛军演成常态。中国外交部3月重申“台独与和平不相容”,6月点名美国为亚太不稳源头。美国持续军售,10月媒体曝出谈判中拒绝写入反对分裂条款。这将台湾推向险境,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两国军费对比鲜明,美国2025年达8860亿美元,中国2300亿美元,但后者造船速度超美数倍,高超音速导弹覆盖本土。这些要素交织,凸显从经济到军事的全面竞争。 盟友国家陷入两难,凸显大国博弈的溢出效应。澳大利亚斥资采购美国核潜艇,却依赖中国铁矿出口,经济命脉难偏废。菲律宾一边签中国投资协议,一边允许美军进驻基地,外交如走钢丝。德国更显务实,发布报告强调军事自立,减少对美武器依赖。欧洲整体警觉贸易战升级,通胀压力下能源和芯片短缺加剧。央行干预频仍,粮价疯涨,老百姓生活成本水涨船高。2022年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著作中预言,中美已从避免冲突转向推演开端,这一判断如今应验。他建议仿冷战中导条约,建立可控机制,但2025年伦敦演讲中感叹,双方缺乏克制意愿。兰德公司报告直言,中国亚太能力让美军“打不赢也不敢赢”。这些分析揭示,竞争已超经济范畴,需多边框架缓冲。 全球经济承受双重打击,凸显大国责任缺失。贸易战引发通胀潮,2025年上半年美国CPI升幅超预期,企业库存积压,失业隐忧浮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疲软下转向内循环,但出口管制也自伤筋骨。发展中国家最受伤,供应链断裂推高进口成本,非洲和拉美粮食危机加剧。智库数据显示,全球GDP潜在损失达数万亿美元,央行降息周期延长。特朗普政策虽迎合选民“让中国痛”的情绪,但国会内部分歧明显,有人斥为“疯了”。中国则强调“奉陪到底”,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表态,若美继续对抗,必全力回应。这场拉锯战考验耐力,谁先眨眼,谁就失分。但现实中,无赢家,只有集体代价。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