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6年2月,毛主席单独召见周总理。会谈时,主席突然靠近总理,压低声音说道:“恩来,我搞了个绝密计划,这计划我只对你一个人讲!”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正被两股强大的外部压力夹在中间,头顶上,美国的侦察机在西北核设施上空没完没了地盘旋;南部边境,北部湾的战火烧得越来越近。 而在漫长的北方边境线上,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也部署了重兵,我们最关键的工业心脏,几乎都暴露在脆弱的沿海地带。 1966年2月,毛主席向周总理交代了一项绝密计划,核心就是要把国家的家底816工程,深深埋进敌人打不到的内陆群山里。 816工程选址在重庆涪陵的乌江边,这个选址经过了详细的考量:这里常年有浓雾,能阻挡空中侦察;山体是亿万年形成的花岗岩,抗核爆能力强;而且地理位置偏僻,能更好地保密。 整个工程的设计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能承受百万吨级氢弹的轰炸和8级地震的冲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工程建设规模极大。 建设者们把整座山体挖空,挖出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还修建了总长20公里的隧道网,其中最高的反应堆主厂房有69米高,相当于一栋20层的楼房。 施工挖出来的石渣,如果堆成一道石墙,长度能从重庆延伸到1500公里之外,当时没有足够的巨型机械,完成这些工程全靠六万多名建设者用风钻、钢钎和手推车一点点干出来。 这些年轻的建设者们在地下作业,常年见不到阳光,还要忍受闷热潮湿的环境,靠着人力一点点掘进,为了赶工期,国家投入了7.4亿元资金。 施工过程中,有76位年轻人牺牲,永远留在了这里。 这个工程是国家机密,所有建设者都要严格保密,从社会层面来说,他们就像“消失”了一样,他们写的家信会经过严格审查,跟亲人只能模糊地说自己在“山里头”工作。 长期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干活,很多人都患上了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对他们来说,个人身份变得次要,更多的是作为工程建设者的一份子在默默付出。 后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个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即将完工的工程被紧急叫停,之后的几十年里,816工程和建设者们的事迹都被封存起来,鲜为人知。 直到多年后,工程的秘密被解封,这座地下工程被改建成了博物馆,山下修建了烈士陵园,用来纪念牺牲的建设者;开放的地下洞体则成了承载这段历史的场所,通过导游的讲解,游客们能了解到当年建设的细节和建设者们的故事。 虽然816工程最终没有生产出一克核原料,但它本身成了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人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这段历史和建设者们的贡献,值得永远铭记。 信源:红网 时代记忆里的“三线”小镇:代号816,解密后成特色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