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的早餐铺,每天清晨总能看见陈姨的身影。她今年刚过六十,头发染得乌黑,扎成利落的马尾,系着洗得发亮的围裙,手脚麻利地给客人装包子、递豆浆。有人问她,儿女都孝顺,在家享清福多好,何必这么早折腾?陈姨手里的活没停,笑着回话:“享清福是好,可天天待在家里,看着墙都觉得闷。来这儿忙忙活活,听年轻人喊一声‘阿姨’,跟老街坊唠两句家常,心里亮堂着呢!” 楼下的小花园里,王伯的身影也很固定。退休前他是单位的后勤,一辈子爱摆弄花花草草,现在社区聘他打理绿化,算是圆了老本行。每天上午,他戴着旧草帽,拎着小水壶,蹲在花坛边给月季剪枝、给绿萝浇水,嘴里还哼着几十年前的老歌。路过的人夸他把花养得好,他就咧着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可不是为了那点工钱,就喜欢这股子花香味儿,看着它们抽芽开花,比啥都强。在家待着不动弹,骨头都要锈了。” 也有邻居不理解,觉得六十岁该是“放下一切”的年纪,跳跳广场舞、带带孙子,安安稳稳才是正解。可陈姨和王伯不这么想,他们的零工,从来不是为了补贴家用,而是给自己找个“寄托”。陈姨说,每天数着蒸笼里冒着的热气,听着客人的招呼声,就觉得自己还“有用”;王伯讲,蹲在花园里忙活一下午,腰酸背痛是真的,但看着整洁的花坛,心里的踏实劲儿也是真的。 其实60岁后要不要打零工,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有人就爱清静,泡杯茶、读本书,在阳台侍弄几盆多肉,慢悠悠过完一天;有人就爱热闹,找份轻省的活计,在与人打交道的烟火气里寻乐子。说到底,晚年的日子,不在于“该怎么过”,而在于“想怎么过”。 不管是选择闲庭信步,还是选择“折腾”着找点事做,只要心里舒坦、眼里有光,那就是最好的晚年。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舒心比啥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