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恭被提名为国民党副主席,并发表惊人言论,国民党政客不要再做和平分裂的美梦。

绾玉说 2025-10-31 21:32:31

张荣恭被提名为国民党副主席,并发表惊人言论,国民党政客不要再做和平分裂的美梦。 从氤氲迷雾走向坚实基石:国民党于政治征途之中,历经自我扬弃之艰,终开启政治路线重塑之新程,在变革中探寻前行方向。 近期国民党高层的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随着郑丽文出任党主席,以及两岸事务元老张荣恭、马英九基金会背景的萧旭岑进入核心领导层,一个长期政治战略似乎正走向终结。张荣恭发出的“和平分裂是死路”的论断,更像是对过去路线的一场告别。 国民党长期奉行的“战略模糊”,曾被视为一种试图在中间地带寻求平衡的政治算计。然而,这种模糊策略在现实中造成了身份认同的真空,并让党在多个维度付出沉重代价。其核心论调“维持现状即和平”,在政治博弈中显得愈发无力。 在政治层面,模糊立场让国民党在反击民进党修改教科书、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等议程时显得软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不清不楚的姿态,反而让国民党被反向指责为“隐性台独”,导致深蓝核心支持者的信任严重流失。在2024年的选举里,有候选人因瞻前顾后,始终不敢明确表态支持统一,最终折戟沉沙,无缘胜选。这一结果,无疑值得深思。 经济上的连锁反应同样惨痛。近年来,两岸关系渐趋恶化。在此态势下,国民党持暧昧立场,未能发挥有效制衡之效,致使台湾民生直接承受重压,民众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平潭至台北的货运航线一度中断,农民种植的释迦等水果出现滞销,部分半导体企业也因大陆订单减少而裁员。 此路线的不确定性,恰似为党内投机主义滋生营造了温床,使其有了得以生长、蔓延的空间,给党内带来了不可小觑的隐患。从前党主席朱立伦提出“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的争议说法,到青年派系主张放弃“九二共识”,再到如郝龙斌般提出将大陆承认“中华民国”作为对话前提,党内路线纷争不断,严重削弱了凝聚力,使基层干部士气受挫,甚至不敢公开回答立场问题。 面对困局,国民党当前的“清晰化”转型,正试图回归其法理根基与历史叙事。张荣恭引用历史法理,指出1945年日本降书已将台湾归还中国,并强调“国家统一”是现行“宪法”的目标。这种论述试图从根本上构建统一立场的合法性,瓦解分裂路线的根基。 新路线巧妙地借鉴往昔的成功经验,将其当作构建未来的蓝图,既承袭过往辉煌,又为前行之路锚定方向,有望开拓出更为璀璨的发展前景。张荣恭先生曾深度介入2005年连战先生开启的“破冰之旅”。此段经历意义非凡,为两岸交流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也重新审视马英九执政时期,因明确“九二共识”而实现的两岸直航与多项交流。那个时期,台湾农产品得以顺利进入大陆市场,也未曾发生军机绕台事件,和平局面清晰可见。 这一转向更是对当前社会不满情绪的积极回应。2024年10月民调结果揭示,多达53%的台湾民众对赖清德施政表示不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超六成民众对其两岸政策持否定态度,足见其行事难孚民心。八成的台湾企业希望恢复两岸直航,甚至部分民进党支持者也表达了希望两岸保持沟通的意愿。这些数据为国民党的路线调整提供了强大的外部驱动力。 当然,国民党的路线重塑并非单方面行动。它与大陆方面所推行的政策构建起了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在动态发展中呈现出多元且微妙的态势。大陆一方面出台政策,对“台独”分子追究终身责任;另一方面则批准台湾个体户在福建享受免税开店的优惠政策。国民党清晰的立场,恰好为承接后者、打破僵局创造了可能。 然而,岛内的政治解读也充满风险。有观点警惕,这或许是一种“唱黑白脸”的欺骗性战术。也有分析建议,郑丽文与张荣恭可采取不同强度的发言策略,以争取更广泛的选民。但这其中也蕴含着被对手“污名化”的风险,考验着新领导层的政治操作能力。 国民党正试图从一场代价高昂的“模糊之梦”中彻底醒来。新领导层的布局与张荣恭的疾呼,是对失效政治策略的系统性修正,也是一次回归自身核心价值的重大抉择。这场以“清晰”为核心的路线重整,已为台湾政坛和两岸关系投下极具分量的影响,其激起的涟漪将如何演变,不仅考验着国民党的政治智慧,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格局。

0 阅读:0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