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31 19:54:16

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代战争的输出不只是导弹和炮火,还有深刻的经济影响,以色列与伊朗的短暂交锋中,铁穹防御系统成功拦截了大部分导弹和无人机,但这场冲突并未在爆炸声停息后画上句号,被击落的导弹碎片散落在全国,成了埋在经济中的“隐形雷”,让民用建筑和基础设施损伤严重,战后重建的庞大开支,像无底洞一样吸走了国家的经济活力。   这场冲突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却令人始料未及,以色列的防御系统确实在保护人命和军事设施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却也暴露了现代防空技术的另一个问题,拦截导弹的成功率接近完美,但拦截后的碎片对民用建筑等脆弱目标造成了大面积破坏,特拉维夫和海法是受损最严重的城市,写字楼、商场、居民楼,以及科研机构都未能幸免,据统计,全国有超过3200栋建筑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新谢克尔,间接损失更难以估算。   这些碎片的影响远不止建筑本身的破坏,繁华的城市中心被迫停摆,商场无法营业,写字楼停工,甚至连研究机构也因实验室损毁而陷入停滞,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多栋实验楼着火,仪器设备烧毁,导致多个科研项目延期,国际合作受阻,一座中型购物中心的穹顶重建就需要数千万新谢克尔,而这只是修复工作的一小部分,更糟糕的是,修复这些建筑的成本和时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尤其是在资金不足、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   以色列的建筑行业原本依赖外籍劳工,其中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冲突爆发后,97%的巴勒斯坦劳工无法入境,建筑工地陷入停工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从印度招募劳工,但即使以年薪两万美元的高薪吸引人手,进展依然缓慢,到2024年底,仅招募到1.6万人,远远无法填补15万人的缺口,这种劳动力短缺让建筑行业雪上加霜,工程进度大幅推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让一些原本能按期交付的项目无限期搁置。   除了劳动力缺口,资金问题也让重建工作步履维艰,以色列政府在战争期间每日花费高达10亿美元,战争总成本接近120亿美元,这笔巨额军费让国库捉襟见肘,原本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预算被迫挤出,用来应对重建的迫切需求,而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同样巨大,超过5万份损失索赔堆积如山,其中大部分是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赔偿申请,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费,进一步加重了普通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重建的经济挑战不仅在于资金和劳动力,还体现在修复过程的复杂性,以色列的现代化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损坏后需要专业的工程设计与高强度材料来修复,成本远高于普通建筑,特拉维夫的许多写字楼采用玻璃幕墙,修复时不仅需要更换损坏的玻璃,还要重新检查整栋楼的结构稳定性,这种修复往往比新建一座楼还要昂贵,即便是轻微受损的建筑,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清理废墟,清理导弹碎片和残骸的工作尤为艰难,这些碎片不仅难以处理,还可能藏有未爆弹,对施工人员构成威胁。   而在农村地区,农业也未能幸免于战争的影响,南部农场因劳动力不足而停滞,成熟的蔬菜无人采摘,直接烂在地里,超市里的生鲜价格因此飙升三成,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业这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也陷入低谷,特拉维夫的海滨酒店长期空置,国际航班减少,游客锐减,北部旅游小镇的民宿价格腰斩,却依然无人问津,整个旅游行业的低迷,进一步拖累了以色列经济的复苏。   战后重建的拖延不仅影响了经济,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许多居民楼修复进展缓慢,导致上万家庭长期居住在临时安置点,孩子们的学校被迫关闭,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长途跋涉去别的学校上课,医院的设备损坏让患者面临更长的等待时间和更高的治疗成本,这些现实问题让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攀升,政府因重建工作效率低下而备受指责。   国际援助的缺失加剧了以色列的困难,美国虽然每年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支持,但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防御和武器采购,而非战后重建,其他国家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联合国曾提出冲突发起方应支付重建费用的“破坏押金”机制,但在中东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这种提议很难实现,以色列只能依靠有限的国内资源来应对庞大的重建需求,这无疑让经济压力更加沉重。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