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风林事儿说 2025-10-31 18:56:24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塔克拉玛干沙漠那178亿吨石油储量确实诱人,可真要动起来才知道,每一滴油都藏着绕不开的坎儿,不是放着不采,各种现实问题比“缺油”本身更磨人。 光是钻探这关,就是跟沙漠和地下地质打持久战。塔中油田当年为了摸清缝洞型油藏的分布,从2010年立项攻关,光搞清楚地下古地貌、找对油藏位置就花了四年,这还是集中了全国顶尖技术力量的结果。 沙漠里的地质条件怪得很,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地下全是零散的小缝小洞,油藏像撒了一地的碎玻璃,以前打直井时,十口井里能撞上有效储层的还不到一半,很多井打了七八千米深,最后发现是空的,只能放弃。 有两家公司前几年在沙漠钻井,打到8000米时突然发生垮塌,钻头直接卡在井里,前期投入的上亿元全打了水漂,这种失败在沙漠钻探里并不少见。 就算顺利找到油藏,钻井深度动辄超过9000米,地下的高温高压能把设备烤得发烫,井壁随时可能坍塌,每往前推进一米都得小心翼翼,一口井从开钻到出油,没个三五年根本下不来,哪像中东油田,打几百米深就能见油,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好不容易钻成了井,采收率又成了新难题,这点塔河油田的工人最有体会。 那里的油藏埋在5500到7000米深的地下,全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和裂缝,每个缝洞单元的油水分布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界面,就像一堆互相不通的蜂窝,油藏藏在里面根本没法集中开采。 前些年没搞技术攻关时,塔河油田的采收率只有16%左右,也就是说100吨储量只能采出16吨多,剩下的全困在地下成了“死油”。 后来科研人员想出注氮气的办法,往溶洞里灌氮气,利用密度差把顶部的“阁楼油”逼出来,折腾了十几年,也只让整体采收率提高几个点。 而且这里的原油有些是高黏稠油,流动性差,就算用酸压技术打通裂缝,油也流得特别慢,一口井一天的产量可能还顶不上中东高产井一小时的量。 最不敢大意的还是生态这根红线,塔克拉玛干被称作“死亡之海”,生态系统脆弱到碰不得。沙漠里的胡杨林沿着河道生长,是阻挡沙丘移动的天然屏障,可开采石油必须修公路、建井场,很容易破坏这些植被。 像是塔河油田规划钻井位置,碰到百年胡杨林的话,只能把井位偏移,单这一项就得多花2000万元,就是怕砍树毁了生态。 更头疼的是水资源,沙漠里每滴水都金贵,开采石油却要大量用水来冷却设备、配制钻井液,一口井下来得用掉几千立方米水,这些水要是从周边绿洲调取,会直接挤占当地的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 之前有个区块开采时没控制好废水排放,导致附近几十平方米的梭梭林枯死,后来花了三倍的成本建废水处理站,才把生态影响稳住。 还有沙漠里的沙尘暴,一刮起来能见度不足一米,设备容易受损不说,裸露的钻井泥浆池一旦被风沙掀翻,污染物会渗透到地下,对本就稀缺的地下水造成不可逆的污染。 算完经济账更明白为啥优先进口。 塔克拉玛干打一口9000米的超深井,单井投资就得1.2亿元,是东部常规井的10倍,开采成本每桶高达30美元,而中东油田埋深浅,开采成本才3.7美元一桶,差价快到8倍了。 花大价钱、费好几年功夫,采出来的油还没进口的多,再加上生态保护的投入,实在不划算。 现在我国其实没放弃沙漠石油开发,塔中、塔河油田都在稳步生产,但都是在技术可控、生态能承受的范围内慢慢推进,毕竟比起一时的石油短缺,把钻探技术磨成熟、保住沙漠的生态屏障、用合理成本保障能源供应,才是更长远的打算。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