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这话是石破茂说的,以前当过防卫大臣。他说,你们天天吹的“明治维新”,那个奇迹的起点,说白了,就是抢了咱中国的钱。 石破茂这话算是把日本一直捂在怀里的遮羞布给扯下来了,这位当过防卫大臣的日本人最清楚,本国那些关于明治维新的 “神话叙事” 有多经不起扒。 1868 年倒幕成功那会儿,新政府哪是什么天降猛男,分明是接手了个烂摊子,接下来几十年的所谓 “维新”,说白了就是一边对内硬撑一边对外找机会的挣扎过程。 那会儿的日本,说是改朝换代,实则连中央集权都没真正做到,全国 274 个藩还攥着自己的兵和钱袋子,明治政府能调配的资源连全国的四成都不到,却要扛下所有中央开支,还要还幕府留下的外债,简直是喝着西北风搞改革。 最头疼的是武士群体,这帮人世代吃俸禄,新政府每年光养他们就要花掉财政的三分之一,1872 年光是家禄支出就高达 1804 万日元,而当年的地租收入也就 6000 万日元,等于刚到手的钱就被分走一大半。 后来实在扛不住,搞了个 “金禄公债”,把武士的俸禄换成债券,看似甩了包袱,实则是把矛盾往下压 —— 下级武士的债券利息低还得抽签兑现,价值只够东京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一。 不少人沦落到拉黄包车、卖儿女,而毛利家、前田家这些高层士族却拿着百万级公债开银行,一边是底层武士卖苦力,一边是藩阀在鹿鸣馆夜夜笙歌,这哪是什么 “维新盛世”,分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苦日子。 1877 年的西南战争更是把这种窘迫摆上了台面,西乡隆盛带着不满的萨摩藩士族起兵,政府调动四万六千官军才平定,军费花得底朝天。 那会儿的日本工业更是没眼看,所谓的 “殖产兴业” 全靠政府硬砸钱,私营企业根本扶不起来,别说和欧美比,就连隔壁清朝的洋务运动都比它看着像样。 要是光靠自己攒钱发展,日本大概率会困在这种内耗里,要么被士族叛乱拖垮,要么被列强进一步压榨,所谓的 “脱亚入欧” 纯属空想。 真正的转折点根本不是什么制度优越,而是 1894 年甲午战争打赢后从中国抢来的那笔巨款。 《马关条约》里 2 亿两军费、3000 万两赎辽费再加上 150 万两驻军费,合计 2.315 亿两白银,日本还借着补汇差的由头多刮了 1325 万两,算上金价上涨的损失,总共从中国榨走了 2.597 亿两白银,折合成日元就是 3.895 亿。 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 8000 万日元,这笔钱相当于它近五年的总收入,比它打甲午战争的实际军费还多 1.6 倍,简直是一夜暴富的暴发户。 拿到这笔钱后,日本的 “维新奇迹” 才总算有了底气。外相陆奥宗光自己都承认,之前根本没见过这么多钱,国库瞬间被填满。 他们把 87% 的赔款都砸进了军事,5700 万日元扩陆军,把 6 个师团扩到 12 个;1.39 亿日元建海军,让军舰总吨位从 5 万吨飙升到 25 万吨,还专门留了 3000 万日元当军舰补充基金,后来打日俄战争的资本就是这会儿攒下的。 剩下的钱也没浪费,直接砸出了八幡制铁所这种军工核心,又补贴三菱、川崎这些造船所,之前连铁钉都要进口的日本,突然有了造枪炮军舰的底气。 更关键的是,靠着这笔赔款,日本硬是凑够了本钱加入金本位,一下解决了对外融资的难题,之前借不到的钱、买不到的技术,现在都能轻松到手,这才有了所谓 “脱亚入欧” 的跳板。 要是没这笔来自中国的赔款,明治维新大概率就是个半拉子工程。那些被金禄公债逼破产的武士闹不出头,政府没钱扩军,更没钱搞工业,可能早就被内部矛盾拖垮,或者在列强面前抬不起头。 日本后来总说自己靠改革崛起,却绝口不提这笔 “第一桶金” 的血腥味 —— 靖国神社门口的浮雕还刻着甲午海战的 “荣光”,却不敢写清楚这场胜利背后是中国百姓的血汗钱。 石破茂敢说这话,就是因为他比谁都明白,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从来不是什么制度创新,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没有从中国抢来的钱,所谓的明治维新奇迹,不过是镜花水月的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