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展出的五代重刻,晚唐碑文的《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记录了乾宁丙辰年,晋王李克用主持建造的蒙山开化寺大像阁的详细工程内容,这也是早期关于建造石窟大像窟檐的最详细的记录。
那么碑文里有哪些有意思的点呢?
首先是大枋兼长梁特别多,极其多,有十万二千四百六十五条,说明建筑结构无论扶壁还是室内襻间都用到了极大量的叠枋构成的结构,类似奉国寺的大量室内叠枋襻间,这对大型建筑尤其是跨度很大的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是记录了主要用的榆木大斗和松木贴斗两种斗,榆木大斗推测就是华栱、横栱上用的散斗,松木贴斗这个非常有特点,在北宋崇明寺中佛殿扶壁上还能看到,特点是扶壁素枋居然也足材化了,斗是贴上去的假的斗,目前碑刻的出现把这种假斗做法能追溯到晚唐了,其实足材化的扶壁层本身强度也得到提升,可能更适合大型建筑。
然后就是建筑的色彩,首先是鸱尾等,碑文里:“六色并鵄鸱(此字为勿鸟)、角兽、瓦”,大像阁用六色瓦件,这个在开化寺遗址里出土了,实物就是有很多颜色的琉璃瓦;又有“(石)灰三千六百七十五驮,赤土计二百五十石”,“□彩、赤白、画像并□”,赤白是朱白彩画的称谓,佛光寺门板上就有“赤白博士许七郎”字样,赤土则是彩画红色的颜料,就是赤铁矿粉末,三氧化二铁,所以大像阁主色调是朱白,类似佛光寺东大殿,又有“诸杂青绿颜色”,这个不是涂在佛像上的,佛像是全贴金箔,所以应该是拱眼壁位置的青绿颜色彩画,正好佛光寺东大殿栱眼壁铺地卷成也是青绿色调的,所以大像阁颜色呼之欲出,就是个朱白主色调,栱眼壁画青绿,琉璃鸱尾脊兽的晚唐三层大阁。
最后就是大像本身,一方面遍贴金箔,另一方面,佛顶悬有华盖:“枓帐上靣青铜镜一百三十八靣”,斗帐是顶部做成覆斗形的帐子,这里认为就是唐代流行的一类佛顶华盖,比如法隆寺金堂佛顶,加上四柱就是佛帐,比如法门寺地宫舍利灵帐,所以大像阁佛顶当时悬挂了一个巨大的方形华盖,更厉害的是上面贴了上百面镜子,可能代表佛像“光明遍照”、“无边智慧”,在辽塔上经常能看的塔身贴铜镜子,比如义县广胜寺塔,镜子和飞天等图案也有对应关系。
所以这座大像阁的基本面貌呼之欲出,基本上非常清晰,木构朱白色彩,琉璃鸱尾,室内大佛遍贴金箔,悬华丽的华盖,华盖上贴镜子反射日光至信众身上,尘沾影覆,再加上2016年清理出了非常清晰的大像阁遗址,所以对于复原和重现来说可以说非常容易,证据链非常完整。
唯一缺憾的是山西考古所没对外放出蒙山开化寺考古的简报。
这座碑意义非凡,可以让我们从“完形”的角度去探讨唐代大像阁,探讨窟檐这种重要的建筑,而非仅仅停留在石刻叙事。
此博文禁止被任何人书面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