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51票赞同、47票反对 美参议院通过!! 决定终止特朗普全面关税政策决议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终止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全面关税政策。 这背后是美国贸易政策困局的集中爆发,背后藏着法律授权的争议、历史教训的回响,以及政治博弈与经济现实的激烈碰撞。 特朗普政府推行关税政策的核心依仗,是1977年出台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这部法律原本赋予总统应对特殊危机的经济处置权,却被特朗普用来为全面加征关税背书,理由是“应对非法移民和芬太尼威胁”。 但这个说法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美国联邦法院在今年5月已裁定,该法律从未授权总统出台全球性关税令,相关行政令属越权行为 数据显示美国绝大多数芬太尼来自南部边境,与关税针对的加拿大、巴西等国关联甚微。这种对法律边界的突破,本质上是行政权力的扩张尝试,而参议院此次通过的决议,正是立法层面对这种扩张的回应。 这种突破惯例的做法,在历史上早有前车之鉴。上世纪30年代,胡佛政府同样在保护主义浪潮中推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两万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至历史高位,本意是保护本土农民和企业,结果却引发全球报复。 短短三年间,全球贸易跌了三分之二,美国失业率从不到9%飙到25%,汽车销量锐减七成,连法案发起者都在选举中被选民赶出国会。 如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当年惊人相似:同样由共和党主导推动,同样不顾学界商界反对,同样打着“保护本土产业”的旗号。 1000多名经济学家曾联名反对《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而现在美国商会、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等200多个商业团体也持续抗议关税,认为其正在“扼杀美国企业竞争力”。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更暴露了共和党内部的深层裂痕。此次表决前,参议院已先后通过两项取消对加拿大、巴西关税的决议,其中针对巴西50%关税的否决投票中,有5名共和党议员倒戈支持。 缅因州参议员柯林斯的表态颇具代表性,她所在的州与加拿大经济紧密相连,关税导致当地食品、取暖燃油价格飙升,她直言“亲眼见到关税造成的损害,其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肯塔基州的麦康奈尔则直接引用里根的警告,称“贸易战的经济损害从不是历史特例”。 这种分裂并非偶然,中西部“红州”的农民正用抗议表达不满,今年美国大豆产量创纪录,却因关税导致中国近30年来首次停止采购,伊利诺伊州农民坦言“丰收季成了破产季”,而这些地区曾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 相比之下,众议院共和党人虽阻挠表决,但这种阻挠更像是党派立场的表演,无法掩盖关税对共和党基本盘的侵蚀。 关税带来的伤害早已跨越国界,形成连锁反应。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后,印度海产品出口骤降35%,安得拉邦多家加工厂停工,500万个就业岗位受影响。 而美国市场却因此陷入“虾荒”,批发价格上涨21%,餐厅不得不提高售价转嫁成本。 巴西的橙汁、咖啡产业也面临类似困境,加征的关税几乎吞噬了全部利润,而美国消费者很快发现,超市里的巴西咖啡每磅涨了1.2美元。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与《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后果如出一辙,当年美国对欧洲加征关税,反导致本土汽车、机械出口锐减,工厂大规模裁员。 即便参议院的决议态度明确,落地仍难如登天。众议院共和党领导人已明确阻止明年3月前就相关议题表决,即便侥幸通过,国会还需三分之二绝对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这在两党对立的当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投票毫无意义,它更像是一次公开的民意表态:超过半数参议员承认,关税政策正在伤害美国经济。 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正式回应,但白宫此前一直坚称关税“保护了美国制造业”。 然而现实是,依赖进口原材料的美国化工、汽车企业成本飙升,通用汽车冻结股票回购,UPS计划裁员2万人,这些数据都在戳破“保护论”的谎言。 普通民众感受更为直接,耶鲁大学测算显示,一个美国家庭一年要多花近五千美元应对物价上涨,服装、药品等生活必需品涨幅尤为明显。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美国贸易政策方向的十字路口。是重走历史保护主义老路,还是回归自由贸易轨道,参议院的决议给出了一种答案,但最终结局仍悬而未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美参议院通过终止特朗普全面关税政策决议 2025-10-31 07:04·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