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三弟张学曾,生于1911年,少年时十分好玩,最爱逗蛐蛐。有一次,他让厨工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30 21:40:22

张学良的三弟张学曾,生于1911年,少年时十分好玩,最爱逗蛐蛐。有一次,他让厨工孙大虎出帅府去帮他捉蛐蛐。孙大虎在税捐局周局长公馆的墙根下,用铁锹挖蛐蛐,被局长的儿子发现,不让他挖,双方发生了争吵,孙大虎仗势打了局长的儿子,被扭送到了警所。 在那个年代的奉天,大帅府就是天。张学曾作为张作霖的第三个儿子,可谓是含着金汤匙里的金汤匙出生的。据史料说,在张作霖那几个儿子里,张学曾是少年时最顽皮捣蛋的,也是唯一一个敢当面向张作霖提各种要求的。 别的兄弟见着张作霖,大气不敢喘,他倒好,把老帅当成了“许愿池”。 为了一只小小的蛐蛐,他就能闹出帅府厨工和局长公子进局子的“外交纠纷”。这充分说明了两点:第一,这张学曾是真的“好玩”,玩得肆无忌惮;第二,帅府的特权,在当时确实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 你以为他惹的祸就这点“蛐蛐”小事吗?那你就小看这位三公子了。蛐蛐这事儿是小打小闹,等他长大了,他玩得更“出格”。 张学曾成年后,跑去北戴河,直接交了个外国女朋友。 这事儿在今天看,再正常不过。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一个旧式军阀家庭里,这简直是捅破天了。 他母亲许夫人知道后,当场就炸了。老太太估计气得发抖,指着张学曾大骂:“混账东西!一个堂堂中国人娶个外国女人,成何体统?” 光骂不解气,许夫人直接让人把张学曾按倒,跪在地上,拿起鞭子就抽。抽完还不算,直接把他绑了起来,送到了天津。 送天津干嘛?交给二哥,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学铭处理。 这张学铭也是头大,心想这烫手的山芋我哪敢接。这二哥在政治上或许还行,但在处理这个“混世魔王”弟弟上,是半点辙没有。 于是,张学铭又把这“包裹”原封不动,转送给了大哥张学良。 为了谈个恋爱,最后惊动了东北军的最高领袖。张学曾这“顽主”的成色,可以说是非常足了。 这事儿最后还是张学良出面,好言相劝把老太太哄好了,才算过去。张学良对这个弟弟,估计也是又好气又好笑。 按这个剧本发展下去,张学曾妥妥地会成为一个“坑爹”、“坑哥”的顶级纨绔子弟。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年为了蛐蛐和女友闹翻天的公子哥,最后的路,拐了个180度的大弯。 连他大哥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接受采访时,都亲口评价了这几个弟弟。他说:“我三弟是个书呆子,念书的人。他当过联合国的秘书,可以说,他书念得很好。” 从“顽主”到“书呆子”,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天塌了。 1928年,皇姑屯一声巨响,张作霖被炸身亡。那辆火车上,张学曾其实也在,只不过他命大,去了别的车厢,躲过一劫。 这场爆炸,不仅炸死了他的父亲,也炸碎了他赖以“好玩”的特权和保护伞。 紧接着就是“九一八”,东北没了,家没了。大哥张学良自己都焦头烂额,泥菩萨过河。那个能替他摆平一切的“大哥”,再也罩不住他了。 这个曾经的“蛐蛐少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他没像二哥张学铭那样,继续在国民党的政治圈里混。 他也没像四弟张学思那样,选择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张学思,是张家兄弟里最“另类”的一个。张学良评价他:“最厉害的,还是我这个四弟,我非常佩服他,他甚至比我还凶。” 张学思1933年就秘密入党,成了张家第一个共产党员。后来去了延安,抗战、解放战争一路打下来,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海军少将,成了新中国的海军参谋长。这条路,可谓是天翻地覆。只可惜,最后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0年含恨而终。 我们再看张学良怎么评价他那个亲弟弟,二哥张学铭:“我二弟是我亲弟弟,叫张学铭,我最看不上他。他胆小,有好事他会削头钻。等这个事危险了,他会赶快躲开,掉头就跑。” 你看,张家这几个兄弟,性格和道路,简直是南辕北辙。 一个“胆小”的张学铭,在政治漩涡里,最终落了个“汉奸”的嫌疑。 一个“最凶”的张学思,投身革命洪流,成了红色将军,但也死于另一场风暴。 一个“被囚”的张学良,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当年那个“好玩”的张学曾呢? 他选了第三条路——跑。 在家庭剧变后,他彻底脱离了军界和政界。他先后去了日本、英国留学,把自己“炼”成了一个“书呆子”。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大哥、二哥收拾烂摊子的公子哥,他成了学者。 西安事变后,他对政治彻底失望,远走高飞,最后定居美国,在联合国总部工作。 这个结局,充满了宿命感的讽刺。 张学曾后来有了二子一女,都留在了美国,过着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彻底远离了父辈的腥风血雨。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