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茶位费“刺客”退散?立法整治背后,老传统该怎么接新地气 在广东茶楼一坐,服务员先端上一壶茶、一套消毒餐具,结账时账单多几笔“茶位费”,曾是老广习以为常的默契。可如今这延续多年的传统,却成了消费纠纷的重灾区——8个月婴儿未用茶具被收费、靠窗座位绑定20元“景观茶位费”、菜单角落藏小字事后才告知,茶位费从“文化配套”变成了不少人吐槽的“隐形刺客” 。 茶位费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习惯与现代消费理念的碰撞。老广眼里,这几块钱买的是“一盅两件”的仪式感:热茶洗具的讲究、随叫随到的服务、空调满格的座位,早把成本算进了“叹茶”的体验里。就像有商家辩解的:“座位要租金,餐具要消毒,就算喝热水也要有人服务,茶位费是服务的对价”。但在年轻消费者和外地游客看来,“不喝茶也要交钱”“婴儿也算人头”的规矩实在不合理,尤其遇上未提前告知的情况,难免有种“被套路”的憋屈。 法律早已给出明确边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得清清楚楚,商家未提前告知茶位费,就是侵犯知情权;向未实际使用服务的婴儿收费,更是违背公平交易原则 。南京有家餐厅就因只提供收费餐具被罚9000元,这警示商家:餐具消毒本是法定义务,不能包装成收费项目,更不能用“行业惯例”当挡箭牌。去年深圳一口气开出23张罚单,最高罚5万,专治那些把茶位费玩成“刺客”的店家,效果立竿见影。 其实茶位费并非不能收,关键在“透明”和“对等”。广州陶陶居的做法就很聪明:把茶位费改名“茶艺体验”,服务员用小炭炉现场冲茶,仪式感拉满,消费者花得心甘情愿。广东省餐饮协会也出过指引:普通茶位别超8元,想收高价就得配专业服务。更实在的是“粤省心”小程序,消费者拍照上传小票,48小时内就能核查店家是否合规,不少人靠这招拿到了退一赔三的赔偿。现在广州试点电子菜单弹窗确认茶位费,佛山则给高频被投诉店家贴“黑榜”,这些做法都在倒逼行业规范。 专业人士说的“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守住两个底线:一是明明白白告知,菜单大字标清价格,服务员主动提醒;二是实实在在匹配服务,收8块就给好茶好服务,收低价就保证基础配套,未享受服务绝不强制收费。老广的早茶文化从不是靠“隐形收费”延续的,而是那份喝茶时的舒心与自在。 下次去广东吃饭,不妨先问三句:“茶位多少钱?婴儿算吗?有备案吗?” 你遇到过茶位费“刺客”吗?又是怎么解决的?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茶位服务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