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

鸿鹄浮歌 2025-10-29 16:51:28

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时间回到1948年的北京,寒冬肃杀,在协和医院的病房里,一个刚刚降生的女婴,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死神就悄然降临。 她的后背出现了一片吓人的红肿,皮肤发硬,颜色暗沉,这是当时小儿科医生最恐惧的噩梦——新生儿皮下坏疽。 在那个年代,这病就等同于死亡判决书,它由一种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恶菌引起,专门欺负抵抗力最弱的新生儿。 病毒扩散极快,一旦感染,皮下组织会迅速腐烂化脓,皮肤变黑坏死,最终导致全身中毒,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无数家庭的希望,就在这种无声的恐怖中被彻底粉碎。 这个女婴的父亲,名叫张金哲,恰好是这家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每天,他都要面对那些被家长抱着、哭着送来的患儿,眼睁睁看着这些小生命一个个在他眼前凋零,那种无力感像刀子一样扎在他的心上。 他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医学典籍,西方的疗法依赖昂贵且稀缺的抗生素,效果并不理想,而传统中医的方法又过于保守,根本跟不上病毒扩散的速度。 然而,命运偏偏在这个时候,给了他一个最残忍的考验,他自己的女儿,刚刚出生三天,也染上了这个绝症。 当他看到女儿背上那熟悉的红肿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崩塌了,他的妻子抱着孩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她知道这个病的恐怖,几乎是在哀求丈夫:“你是医生啊,你救救她,你一定有办法的!” 是啊,他是医生,可他也是一个父亲,看着襁褓中气息微弱的骨肉,张金哲的心在滴血,但他没有被绝望击垮,多年的从医经验让他保持着最后的冷静。 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在当时看来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他发现,这个病虽然看起来是全身感染,但病灶的根源在皮下。 如果能在病毒扩散之前,用外科手术直接切开皮肤,把那些坏死的组织和毒脓全部挖出来,是不是就能切断感染源,保住性命? 这个想法在当时是颠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在没有任何先例、没有任何理论支持的情况下,给一个出生仅三天、身体机能极其脆弱的婴儿动刀,风险之大无法想象。 同事劝他冷静,家人更是激烈反对。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当场就崩溃了,她哭喊着:“你是不是疯了!她才那么小,你这一刀下去,她还能活吗?” 张金哲何尝不知道风险,他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他更清楚,如果什么都不做,等待女儿的只有死亡,放手一搏,是唯一的生机。 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分钟,女儿的生存希望就渺茫一分,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张金哲做出了一个父亲和医生所能做出的最艰难的抉择。 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甚至不顾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从她怀里接过女儿,转身走向手术室,那扇门关上的瞬间,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 门外,是妻子瘫软在地的绝望身影,门内,是一个父亲,手握冰冷的手术刀,准备在自己亲生女儿的身上,去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手术台上,小小的婴儿几乎没有了生命迹象,张金哲的手,握着那把手术刀,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但也前所未有的稳定。 他屏住呼吸,精准地在女儿后背那片已经发黑的皮肤上划开了一道口子,一股黑色的、散发着恶臭的脓血立刻涌了出来,他顾不上这些,用手术刀一点一点刮掉那些已经腐烂的组织,仔细清理着每一处坏死的角落,直到露出新鲜的血肉。 整个过程,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但他不敢有丝毫分心,清理,冲洗,缝合,当最后一针落下时,张金哲感觉自己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他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他只知道,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接下来的几天,是漫长而又痛苦的等待。 张金哲和妻子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的床边,终于,奇迹的曙光出现了,女儿的体温开始下降,伤口没有继续恶化,微弱的呼吸也渐渐变得有力。 几天后,女儿终于睁开了明亮的眼睛,她活下来了!这个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医院,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绝症,竟然被一个“疯狂”的父亲用一把手术刀给救了回来。 在张金哲的指导下,同事们立刻用同样的方法救治了其他患儿,无一例外,全部成功!从此,“新生儿皮下坏疽”不再是不治之症。 张金哲开创的这套“早期切开、彻底清创”的疗法,像一颗希望的种子,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挽救了成千上万,乃至数以千万计中国婴儿的生命。 他用在自己女儿身上的那一刀,不仅划开了致命的脓包,更划开了中国小儿外科的一个新纪元,这一刀,是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无上敬畏。 它背后所承载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中不放弃的勇气,和敢于向权威、向命运挑战的决心。 信源:光明网2023-04-08——行医,是爱的艺术——追记“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张金哲院士

0 阅读:1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