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怕中国什么?说出来可能不信,美国不担心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就是怕中国那股把事拧成一股绳的劲头——系统性能力。 当全球都在热议中美竞争时,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航母数量、GDP 增速这些硬指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精英圈层私下讨论最多的,其实是中国那种能把分散资源快速整合、朝着一个目标稳步推进的系统性能力。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新冠疫情初期的防控行动。2020 年初,武汉面临医疗资源紧缺的困境,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短短 10 天,火神山医院建成投用,12 天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这种速度背后是全国产业链的协同作战 —— 河北的钢材、广东的建材、浙江的医疗器械连夜调运,上万名建设者放弃春节假期奔赴一线,电力、通信、医疗团队同步进驻。 数据显示,那段时间全国累计派出 346 支医疗队、4.2 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各类防疫物资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立体运输网络源源不断送达,这种跨区域、跨行业的高效协同,在其他国家很难复制。 同样的系统性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雅万高铁作为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从 2018 年开工到 2022 年通车,仅用 4 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条全长 142 公里的高铁建设。 要知道,在地质条件复杂的爪哇岛修建高铁,需要协调征地、环保、技术标准等多重难题,中国企业不仅整合了国内的设计、施工、制造资源,还联动当地企业建立供应链,带动近 4 万名当地员工就业,形成了 “中国标准 + 本地适配” 的合作模式。 对比之下,美国加州高铁项目 2008 年就获批,至今仍处于停滞状态,仅规划调整就耗费了十多年,这种效率上的差距,本质就是系统性协同能力的差距。 在科技攻坚领域,这种 “拧成一股绳” 的劲头同样令人瞩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就是典型案例。 十多年前,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还处于追赶状态,但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研发、高校攻关的协同推进,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949.5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60% 以上,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占比超过 70%。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不仅在国内形成规模效应,还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这种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发力,让美国等传统汽车强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正通过 “新型举国体制” 集中力量突破瓶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美国真正担心的,不是中国某一项技术的突破或某一个产业的崛起,而是这种系统性能力所带来的持续竞争力。这种能力让中国能够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能够在关键领域快速突破,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合力。 反观美国,其社会存在的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博弈等问题,往往导致政策缺乏连贯性,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比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美国多次退出又重新加入相关国际协议,国内新能源政策也随着政党轮替频繁调整,这种分散的决策机制,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合力。 中国的系统性能力,不是靠行政命令简单堆砌,而是建立在制度优势、产业基础和民族凝聚力之上的。它体现为在重大目标面前,能够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和利益藩篱,形成上下一心、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这种能力让中国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更具韧性,在追求发展目标时更有效率,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 这种把事拧成一股绳的系统性能力,你觉得是中国最核心的竞争力吗?如果面对更大的挑战,这种能力还能发挥出怎样的力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