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随处可见被推倒与被损毁的蒋介石雕像,与高雄市建造的不时有人来拜祭送花的安倍晋三铜像,形成鲜明对比! 蒋介石雕像的遭遇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10月11日,台湾政治大学后山那座原本被保留的蒋介石戎马像,在凌晨两点遭到近10名学生的破坏,马的左前腿被锯断,雕像全身还被泼了漆,带头的学生事后还在网上炫耀,声称这是在清除校内的威权象征,即便要承担法律责任也毫不畏惧。 这并非个例,同月稍晚,基隆市仁爱区狮球公园的蒋介石雕像也遭遇毒手,头部被敲打成碎片,上半身布满破洞,钢筋水泥外露,破坏者显然是想将整座雕像连根推翻,只是中途没能得逞。 而从整体数据来看,近两年台湾已有127座蒋介石雕像消失,要么被直接拆除,要么被迁移安置,仅存的大多集中在台军方营区内,而这些营区的252座雕像之所以能保留,仅仅是因为台防务部门以非公共空间、尊重历史为由拒绝了拆除要求,公共场合的雕像早已成了某些人泄愤和政治作秀的目标。 这些破坏者往往打着所谓“转型正义”的旗号,却无视雕像作为历史遗存的属性,用极端手段撕裂社会共识,就连支持保留雕像的老师想筹款买下保存都难以实现。 与蒋介石雕像的悲惨境遇形成对比的是,高雄市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建造的铜像,自2022年9月揭幕以来就一直享受着特殊待遇。 这座铜像选址在红毛港保安堂前广场,而这个保安堂本身就透着诡异,它原本是一处阴庙,后来被改造成专门纪念日本皇军的场所,堂内供奉着145个日本海军将士灵位,每天播放着日本海军进行曲,祭祀用的也是日本清酒,堪称一个缩小型的靖国神社。 安倍铜像揭幕时,台“监察院长”陈菊、“立委”许智杰等民进党官员专程出席,还声称这是见证台日友好、情谊永存的象征。 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日本自民党参议院干事长世耕弘成也曾率领12人代表团专程前往参拜,而平时也总有不少人前往铜像前献花签名,即便有“拔菜总部”等民间团体前往抗议,高喊“日本人的鬼,滚回日本去”,也没能改变铜像被供奉的现状。 要知道,安倍晋三执政期间,从未正视日本侵略历史,甚至多次伤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而台湾却成为战后第一个为其立铜像的地区,这种操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一直将所谓“转型正义”当作推动“去中国化”的工具,蒋介石作为与大陆历史紧密相连的符号,自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他们通过推动“促转条例”,将公共空间的蒋介石雕像定义为威权象征,鼓励拆除或迁移,本质上是想割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 与此同时,他们又极力美化日本殖民历史,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掠夺性建设说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甚至把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命名的安平古堡改名为殖民时期的“热兰遮堡”,为安倍立像不过是这种“恋殖”心态的极端表现。 为了寻求外部势力支持,民进党当局不惜放下民族尊严,将曾经的侵略者奉为上宾,而蒋介石雕像的命运,不过是他们撕裂历史、制造对立的牺牲品。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操作正在扭曲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 近两年,台湾有三十二所高中不再提及“国共内战”,中国史课时被压缩到仅占四分之一,课本内容越改越薄,而“光复日”被扭曲成“终战日”,仿佛当年日本撤离台湾只是结束战争,而非归还中国领土。 要知道,1945年台湾光复时,仅一天就有12万台湾人换回中文姓名,全台如今仍有151条以“光复”命名的道路,这些都是台湾与祖国血脉相连的铁证。 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在当局的误导下,竟然将破坏蒋介石雕像视为“正义之举”,却对供奉安倍晋三这种违背历史正义的行为习以为常。 这种历史认知的颠倒,不仅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更在台湾社会内部制造了深深的裂痕,让族群对立愈演愈烈。 其实,无论是蒋介石雕像还是安倍晋三铜像,本质上都是历史的镜像,折射出的是不同势力对历史的态度。 那些动辄破坏雕像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追求正义,而是借历史之名行政治分裂之实,而供奉安倍晋三的做法,更是对历史的背叛和对民族尊严的践踏。 历史终究是客观存在的,151条光复路不会因为刻意的曲解而失去意义,台湾同胞血脉中的中华文化基因也不会因为政治操弄而被磨灭。 这种刻意制造的对比,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违背了历史潮流和人心所向,最终只会被历史所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