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根廷大豆也跟着涨,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其实答案很明确,短期内必须买,国内自给暂时做不到,但这绝不是被动妥协,而是一场有策略的全球资源博弈。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们每年要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0%,2025年的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83%,这么大的需求体量,单靠国内产量根本填不上。 国产大豆2024年产量是2065万吨,自给率还不到20%,就算把所有能种大豆的耕地都用上,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吃的肉、喝的奶背后都离不开大豆。 大豆压榨后产生的豆粕是优质蛋白饲料,没有足够的豆粕,养殖业就没法维持,肉价、奶价都会大幅上涨。 国内之所以没法快速提高自给率,核心是耕地资源有限,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少,大部分优质耕地都要用来种水稻、小麦这些主粮,保障口粮安全是底线,不能为了种大豆就挤占主粮的生存空间。 而且大豆单产水平也有差距,国内每亩产量大概130公斤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80公斤和巴西的170公斤,种大豆的效益比种玉米、小麦低,农民积极性很难大幅提高。 巴西这次涨价确实有点“坐地起价”的意思,2025年1-9月他们占了我国大豆进口的66%,有些月份甚至高达93%,就觉得我们离不开他们。 过去三个月,巴西大豆每蒲式耳比美国大豆贵近3美元,运费每吨还多花40美元,结果就是200万吨大豆堆在港口卖不出去,最后只能悄悄降价。 他们忘了,我们早就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买家,这些年一直在悄悄布局。 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关税后,我们48小时内就签下130万吨订单,这批豆子到岸价直接降了70美元/吨,刚好填补供应缺口。 俄罗斯的大豆也在发力,海关刚批准了他们五个新产区的进口,年供应潜力能超200万吨,相当于整个乌克兰一年的产量,现在俄罗斯大豆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已经从3%涨到7%。 乌拉圭、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也成了新货源,乌拉圭对华出口已经涨了30%,非洲新兴产区的种植面积比2021年增长了40%以上。 我们还在技术上找突破口,中储粮的混合压榨工艺能掺30%国产豆就撑住压榨线,饲料里豆粕添加比例从17.9%降到13%,单头猪一年就能省31公斤大豆。中储粮在六个核心节点建了储备加工基地,应急供应能从30天延长到45天,这些都是应对涨价的底气。 这场大豆贸易战,本质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我们不是要和谁对着干,而是要打破单一供应的风险,把“一条河流”变成“多条支流”。 之前取消800吨巴西远期订单,转头买98万吨美国大豆,不是服软,而是精准卡点。 你涨价我就找别人,你价格合理我再买一点,既稳住了供应,又不让对方随意抬价。 现在大豆进口多元化指数已经从0.62涨到0.71,巴西不再是唯一选项,只是可替代的选项之一。 这背后是国家的战略定力,不是被动承受涨价,而是主动构建供应链韧性。 很多人觉得进口就是依赖,其实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利用全球资源才是聪明的做法。 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自给自足,而是把对外依存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掌握议价权和主动权。 现在看来,这个策略已经见效,巴西港口积压的大豆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我们有了替代渠道、有了储备、有了技术冗余,国际市场就不敢随便对我们“坐地起价”。 粮食安全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在开放中掌握主导权,既保证供应稳定,又不让别人卡脖子。 全球贸易的逻辑已经变了,不再是“谁生产谁说了算”,而是“谁掌控渠道和储备谁说了算”。 我们用“价格弹性+渠道多元+技术冗余”这三重盾牌,正在打破旧的贸易秩序。未来随着更多替代产区成熟、技术不断突破,我们在大豆贸易中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再也不用看单一国家的脸色。 你觉得未来国产大豆应该重点提升单产还是扩大种植面积?或者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降低对外依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