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醒悟过来了!印度外长苏杰生终于表示:如果中俄倒下,下一个轮到的就是印度。 印度之所以在战略上发生转变,源于它感受到的来自西方的压力和不平等待遇。 比如,特朗普政府曾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这让印度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对待。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认为西方国家将它视作一个遏制对手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平等的战略伙伴。 美国曾因印度购买俄罗斯原油而对其提出批评,印度则强硬回应称,购买俄罗斯原油是“印度的选择权”,这种定位唤起了印度对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警惕,印度不愿再次成为其他大国的棋子。 为了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印度将“不结盟运动”的传统进行升级,变成了一种更加务实的“均势外交”。 其核心策略就是在多方之间灵活摇摆,通过谋取各方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战略空间,印度的这种做法在国际舞台上随处可见:它不仅参与了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也定期出席中俄主导的会议。 在军事采购方面,印度同样采用了“左右逢源”的策略,印度军队大多数的装备来自俄罗斯,从航母到弹药生产线,几乎所有重要军备都依赖俄罗斯。 但印度也向美国采购了无人机、导弹等武器装备,甚至曾表示有意购买F-35战斗机,这种双向采购的策略,正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任何一方所完全制约。 而且印度嘴上喊着要“独立”,但苹果的生产线仍然有9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40%的药品、手机芯片和工业设备也依赖中国进口。 这种高度依赖性,成为印度“战略自主”的一大短板,比如,印度与中国因为边境问题关系紧张,导致光伏组件的进口受阻,许多项目因此停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出,印度如果与中国的供应链“硬脱钩”,将承受极大的经济代价,因此,印度后来不得不放宽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审查,甚至重新考虑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苏杰生提到的“战略自主”,实际上是印度根据现实利益和生存需求,做出的务实选择,这不是亲近东方,也不是倒向西方,而是基于“印度优先”原则的战略调整。 当俄罗斯提出重启“中俄印三边机制”时,印度并没有立刻拒绝,这不仅是为自己争取与西方谈判的筹码,也是为未来可能的战略调整预留空间。 这种根植于生存本能的平衡术,让印度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但也使得它随时可能陷入两头得罪的窘境。 (信源:环球时报——苏杰生:中印关系发展与美国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