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欠条卖给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呢欠美国钱,就以人民币的形式买了中国手里的美国欠条,然后拿着这个欠条去抵消他欠美国的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今的美国,早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可以“印钱换一切”的超级金融机器了。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光是当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就高达9.2万亿。 更糟糕的是,利息支出接近1万亿,意味着美国政府一年光给债主们“打工付息”,就要掏出上万亿美元。这还只是“利息”,本金根本碰都不敢碰。 换句话说,美国现在欠的钱多到自己都算不过来了。要是一个普通家庭,房贷、车贷、信用卡一起压上来,这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可问题是,美国不是普通人家,它拥有美元霸权。 这意味着——只要它愿意,理论上可以无限印钱来还债。可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印钱的后果是通胀爆炸,美元信用受损,最终连自己人都不敢再持有美元。于是,美国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印钱还不起,印了钱又没人信。 而在这些债主中,中国的名字格外显眼。中国手中握着780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换句话说,美国欠中国的钱,足够重建一个现代化的欧洲中等国家。 这些债券其实就是美国政府开的“官方欠条”,每年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被教导“持有美债安全可靠”,但如今,美国财政的这副模样,谁都知道,这所谓的“安全”,其实已经开始打折扣了。 更关键的是,美国自己心里也明白,想按期还这笔债,根本不可能。国内财政赤字、政治撕裂、军费开支,还有对外援助,每一项都像吞金兽一样耗着国库。 就在今年夏天,美国国会为了提高债务上限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靠着一纸“临时拨款法案”才勉强拖过危机。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甚至放话,如果债务上限不提升,美国政府将在几周内“技术性违约”。 而中国这边,看着美国的窘境,却没有急着去讨债。毕竟真要逼美国马上还钱,那只会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对谁都没好处。于是,中国换了个思路——既然美国欠条不能立刻兑现,那就让它继续发挥价值。 于是,一个精妙的金融操作开始酝酿。中国悄然联系了一些“既欠美国钱、又急需人民币”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中,有能源出口大国,也有工业化速度飞快的新兴市场。 它们的共同点是:手里握着美国债务负担,却又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比如原材料贸易、能源结算、基础设施项目等等。而过去,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结算多以美元为主,如今人民币的使用率不断提高,CIPS跨境支付系统也让人民币结算越来越便捷。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金融“以债易债”的操作正式登场。中国决定把部分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卖给这些国家,但不是用美元交易,而是用人民币。 比如某个同时欠美国钱的国家,手里积攒了不少人民币储备,却一直苦于找不到更多人民币资产来配置。 于是,它用手中的人民币购买中国手里的美国国债。交易达成后,这个国家拿着这些债券,直接拿去抵消它自己欠美国的债务。 这笔交易看似复杂,实则一举多得。中国既成功减轻了自己持有美债的风险,又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而那个新兴国家,用人民币购买美债,既实现了债务抵消,又增加了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 至于美国,面对这种“账上操作”,根本无力拒绝。毕竟这些国债本就是美国政府发行的,它无法否认,也没有理由拒绝别人用自己的欠条来抵债。 更让美国尴尬的是,这一切都在“合规合法”的框架内进行。中国没有单方面抛售,也没有宣布违约威胁,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美债流转到了另一个债权方手里。美国即使再恼火,也找不到借口。 可是从宏观层面看,这次操作的象征意义,远比交易本身更大。它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人民币正在替代美元,成为全球债务结算体系中真正的参与者。过去几十年,国际债务的“语言”是美元,谁想买债、还债,都得绕过美国那一套金融体系。 而如今,CIPS跨境支付系统的普及,让中国可以绕开SWIFT,独立完成跨境结算,这等于是在美元垄断的世界金融舞台上,硬生生挤出了一块人民币的立足之地。 美国当然意识到了这背后的威胁。过去,它最怕的不是别人不买它的国债,而是有人开始“用别的货币”来结算。只要全球继续信美元,美国就能靠印钱维持债务循环;可一旦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人民币、欧元甚至本币结算,那么美国的信用体系就会逐步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