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巴基斯坦外交政策复兴?未必如此 巴基斯坦似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地缘政治的风向。上个月,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项国防协议。根据这项大胆的协议,对一方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这在一个本已充满竞争的地区,是安全保障的一次重大升级。与此同时,伊斯兰堡悄悄地向美国运送了稀土矿物样品,并正在探索更深层次的出口协议。而华盛顿方面似乎开始对巴基斯坦产生兴趣,不再将其视为边缘刺激物。 这些举动表明了巴基斯坦的势头。伊斯兰堡和利雅得的评论员称之为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复兴,是对其战略不可或缺性的迟来的认可。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出席加沙和平峰会,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巴基斯坦重返穆斯林世界中心地位的印象。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它是动荡地区必然性、压力和不断变化的联盟关系的产物。表象背后隐藏着更严峻的现实。 巴基斯坦外交政策推进的首要驱动力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华盛顿的突然撤军留下了一个真空,至今仍难以填补。面对敌对的伊朗和根深蒂固的塔利班势力,美国需要在该地区寻求制衡力量。巴基斯坦凭借其地理位置、情报网络以及长期卷入阿富汗事务,突然间再次变得举足轻重。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要求塔利班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而五年前,塔利班签署了为美国撤军铺平道路的协议,这凸显了美国正在寻找筹码。如果这一策略失败,巴基斯坦将成为显而易见的后备:它是唯一一个兼具后勤能力和政治人脉,能够帮助华盛顿维持在该地区存在的国家。 第二个因素是美印关系的紧张。过去十年,华盛顿将新德里更深地拉入其印太战略,以巴基斯坦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方式强化其全球影响力。然而,美印摩擦不断加剧。签证和关税争端愈演愈烈。印度对莫斯科的拥抱引发了华盛顿的担忧。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8 月访华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印度愿意与中国对冲风险。从经济角度来看,他效仿东亚低成本出口战略的"印度制造"计划可能会削弱美国制造业。对于渴望在亚洲保持平衡的特朗普来说,巴基斯坦似乎再次成为制衡印度与北京关系的砝码。 第三个也是最不稳定的驱动因素是矿产外交。伊斯兰堡与华盛顿的接触主要集中在承诺获取稀土矿产方面,而这些稀土矿产的许多产地都位于动荡的俾路支省。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双赢:巴基斯坦获得投资,美国获得关键资源。但现实却更加黑暗。俾路支省尽管数十年来一直开采资源,但仍然是巴基斯坦最贫穷的省份。基础设施项目未得到充分利用,机场空置,失业率居高不下。 今年 3 月,俾路支省立法机构通过了《 2025 年俾路支省矿产法》,但这只会加深民众的不满。根据该法案,伊斯兰堡正式被授权在俾路支省提出采矿政策和许可决定的建议,此举引发了各政治派别的反对。批评人士认为,该法案破坏了该省的自治权,并将权力重新集中到伊斯兰堡。就连极少与民族主义团体结盟的右翼宗教政党,例如伊斯兰乌里玛组织(JUI-F),也表达了反对意见,称该法案是又一次试图剥夺当地社区在该省资源中应有的权益。 这种强烈反对凸显了一个危险的趋势。缺乏当地参与的资源开发会加剧怨恨和叛乱。伊斯兰堡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矿产资源,却不提供社会保障,这可能会加剧这个饱受冲突和军事化创伤的省份的疏离感。在伊斯兰堡看似救赎的举动,在奎达却可能沦为掠夺。 综合来看,这些驱动因素表明,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迫于压力精心策划的转向。阿富汗真空、美印关系的重新调整以及矿产外交的诱惑,都解释了伊斯兰堡新获得的声望。但这些都无法消除其潜在的脆弱性。一旦华盛顿的优先事项发生变化,它可能会再次将巴基斯坦视为可有可无的可有可无。印度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不会消失。如果资源交易仍然具有开采性和排他性,俾路支省的不满只会加深。 利雅得的掌声、加沙峰会的关注度以及华盛顿的礼貌握手,不应被误认为是战略重生。巴基斯坦正在谨慎行事,在压力下随机应变,力求将脆弱转化为机遇。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国内。除非伊斯兰堡能够应对治理失灵、地区不平等和政治不信任,否则外交政策成果仍将脆弱不堪。 最终,任何国防协议或矿产协议都无法取代巴基斯坦内部稳定的社会契约。这才是巴基斯坦仍在等待的真正复兴。 埃里克·沙扎尔,赫特福德大学学者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