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俄罗斯公开绝密档案,曝光了抗美援朝被掩藏42年的真相。原来抗美援朝还有这么一段久久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一份苏联绝密档案被公开,揭开了掩盖42年的真相,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九九二年,俄罗斯解密了一批苏联的旧档案,其中有一封信——说是信,其实是一份密密麻麻打字的报告,纸张都泛黄了。这封信一出来,不少研究朝鲜战争的人脑子嗡地一下,原本以为盖棺定论的事,忽然多了层不太好说清的灰。 一直以来,坊间的说法几乎一致:朝鲜战争是韩国挑起来的,说他们仗着美国在背后撑腰,越过三八线,打了北边一闷棍。 可这封信却写得斩钉截铁,说不是那么回事,是朝鲜先动的手,而且下手极快,几天功夫就把汉城端了,韩国九成的地盘差点一夜间换了旗子。 细看那封信的口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算盘味,说得不算直白,但也不藏着掖着,意思就是:这局棋,是苏联摆的。他们看准了美国在欧洲和中东那边摊子铺得太开,便想着在远东点把火,把美国的注意力扯过去。 点火的手,就是金日成。 苏联当时在大国里不算最风光的那个,既想翻身,又不想直接和美国硬碰。 要打仗,最好是别人去流血,他们在后头指点江山。 所以他们推了朝鲜一把——不是明说让打,但各种条件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武器给你,顾问给你,地图摆你桌上,你要是不动手,那才奇了怪了。 等朝鲜真打起来,打得韩国晕头转向,美国也急了,立马调兵遣将,几天内就往朝鲜半岛投进上万人。 与此同时,另一只手还绕过台湾,派第七舰队去了台湾海峡,这边压大陆的脖子,那边拧台湾的胳膊,像两把钳子把新中国夹在中间。 那个时候,中国才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 东北,是祖国的门面,门一开,谁都能进来踩两脚。 朝鲜那头打起来,美军一步步往鸭绿江边上靠,中国这边自然坐不住。有人拿吴三桂举例子,说当年山海关一开,满清铁骑就杀进来了,血淋淋的教训谁还敢忘。 所以,那一年秋天,中国一咬牙,把志愿军送出国门。 说是志愿,其实是背水一战,东北的门户不能让,祖国的尊严不能丢。 打这仗,不是为了朝鲜,是为了不让别人打到家门口来。 志愿军上了战场,情况一点不乐观。 枪不如人家新,炮不如人家多,天上飞机是他们的,海上军舰也是他们的。中国战士只能靠两条腿和一口气,一步一步爬过群山冰川,夜里摸黑前进,白天不敢冒头。 有时候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干炒面和雪水,就是最好的补给。 可就这么打,还是把对方给打退了。 美军开始时还看不起这群穿黄棉衣的“土兵”,后来吃了几次亏,不得不服气,说中国这仗打得硬气,打出了个新国家的底气。 整场仗打打停停,最后还是停在了三八线上。 朝鲜没能统一半岛,韩国也没能把北边收回来。 两边打得人仰马翻,到头来边界原封不动。朝韩都成了废墟,几乎一砖一瓦都得重修。 美国这边损失不轻,钱花了、兵死了,威信也伤了,原本树立起来的“世界警察”形象,开始出现裂缝。 苏联呢?看着像是坐收渔利。 自己没出大兵,倒是卖了不少武器给中国,价格低得很“中国特色”。他们靠这笔交易不光赚了钱,还赢得了“同志”名声。 中国那时真信了,以为这是雪中送炭,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有时候免费的东西代价最贵。 从这场仗之后,苏联的军工和航空事业像是着了魔,飞速发展。 那几年,他们什么都往天上造,卫星、导弹、轰炸机,像不要钱似的往上推。可命运这东西,谁也摸不准。 苏联最后还是走到了尽头,该来的早晚会来,欠下的账总得有人还。 再说回这封信,它的存在,像是在密封的坛子里开了个缝,原本以为尘埃落定的记忆,被搅得乱了一滩水。 过去以为谁是正义,谁是恶人,谁是受害者,一下子都变得模糊。 这也让人更明白,那场战争里,中国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是好战之徒,就是硬生生被逼上去,靠着一口气,一副骨头,扛了下来。 几十万战士躺在朝鲜的土地上,成了那段岁月最沉的注脚。 他们的名字可能没人记得了,但那一场仗,永远写在这个国家的心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