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单位都在抓考勤,一天打4次卡,每月进行考勤通报,据说效能办的人直接到办公室,直接查你的手机,看是否在用手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务,真是令人崩溃。更离谱的是,有的驻村帮扶干部,即使家离县城很近,也被要求吃住在村,有时晚上还来查岗。感觉效能办与历史上的东厂、西厂无异,人人生活在被监控的恐惧与焦虑之中。一个基层科级单位的朋友说,他现在越来越想退休了。 考勤本身其实是一个中性的管理工具。但过度考勤无疑会产生很多危害: 首先是对员工信任的损伤:央视评论员白岩松有一个观点,考勤的本质是“用技术解决信任问题,而非制造对立”。一旦考勤从保障秩序的“标尺”异化为监视员工的“枷锁”,就会严重损伤员工的自主感和创造力。神经学研究显示,当员工感知被监控时,创新思维能力会直接下降。人会成为被动执行的机器,懒于去主动思维创造。 其次是与实际任务目标的脱节: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果你的工作内容本身弹性大、需要创意或经常外出,比如你在偏僻的村里驻村也被查岗,那么僵化的考勤制度就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它只关注了“你在哪儿”,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你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成果”。这个考核考勤导向是非常糟糕的,会让人产生厌恶与对立。 考勤的初衷是为了堵住管理漏洞,保护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和单位的正常运行。然而,这种方式也可能陷入管理误区。如果管理者无法通过业务成果(结果)来有效衡量团队效能,就可能会转向严格监控工作过程(例如多次打卡和查岗),这本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不自信和懒惰。这肯定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进步趋向于“人”的解放。一个更进步的社会和组织,管理思维会从机械的“管控”转向激发“潜能”。优秀的管理者深知,员工的创造力、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抓”不出来也“管”不出来的,它们需要靠引导、激励和呵护。 先进的管理模式强调弹性与信任。现代管理,有的已实行朝九晚五工作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工作期间,实行每周到单位3天的工作机制,其余时间可以居家办公。真正现代化的企业,正在探索诸如“核心时段+自主时段”、任务型考勤、远程办公结果验收等更具弹性、也更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它们通过数字化工具自动处理考勤数据,让管理者能聚焦于业务本身,而非用于制造紧张氛围。 真的希望中国的机关或企业,多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而非人为制造紧张、焦虑,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多去想或做一些创新的或有意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