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考古学家”昼掘古墓持公器,夜为盗贼乱文藏,文物黑市流水过亿 夜幕笼罩下的秦岭深处,一束微弱的手电筒光如利刃般划破黑暗。几名身着专业户外服饰、手持高精度洛阳铲的人,正围绕着一座古墓小心翼翼地挖掘。他们动作娴熟,巧妙避开墓道机关,精准定位棺椁所在——这并非电影中的盗墓场景,而是一群披着“考古学家”外衣的犯罪团伙的真实作案画面。 在这群人中,领头的张某曾是某省级考古研究所的技术骨干,持有国家认证的考古从业资格证。白天,他们以“抢救性发掘”之名进驻考古工地,运用专业仪器测绘墓群分布、标记文物埋藏层;夜晚,他们则悄然带着白天测绘所得的数据,绕过监控,径直前往未被保护的古墓。他们用考古队标配的碳十四检测仪鉴别文物年代,盗掘文物的效率远超普通盗墓贼。 “他们比正规考古队还精通门道。”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了多地未公开的文物普查数据,专门挑选历史价值高、防盗措施薄弱的古墓下手。为掩人耳目,他们在盗掘后甚至会模仿考古发掘现场,用洛阳铲留下“正规勘探”的痕迹,多次躲过基层文物部门的巡查。 更令人惊愕的是,该团伙构建了“盗、鉴、销”完整产业链。张某负责现场盗掘,曾在某博物馆任职的李某负责文物鉴定,退休的文物局干部王某则利用人脉疏通关系,将文物通过地下黑市销往海外。据查,仅2023年一年,该团伙就倒卖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等珍贵文物30余件,涉案金额超1.2亿元。 今年3月,警方根据群众举报,在一次夜间盗掘行动中将该团伙11人全部抓获,当场查获战国青铜剑、唐代三彩马等一级文物5件。面对审讯,张某竟狡辩“我们是在‘提前保护’文物,避免被更不懂行的盗墓贼破坏”,这番荒谬言论当即被办案人员驳斥。 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批准逮捕,追缴的文物已移交国家博物馆。此案也暴露出基层文物保护的漏洞,相关部门已启动考古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对滥用专业知识犯罪的行为从严打击。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瑰宝,任何妄图用专业知识践踏法律红线的人,终将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