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葵涌葵俊苑一名25岁黄姓大二学生的离世,让无数人扼腕叹息。这起悲剧不仅给家属带来沉重伤痛,更引发社会对青年心理健康与成长教育的深切关注。 据警方通报及媒体报道,这名与家人同住的大学生,10月21日晚以备考为由,请求家人不要进入房间打扰。这份对学业的专注,彼时是家人眼中的懂事,却成了令人心碎的伏笔。直至23日晚,因两日未见儿子露面,父亲推门查看时发现意外:儿子颈部缠着长约八十厘米的毛巾昏迷,电脑屏幕显示着色情网站,报警后青年已当场被证实死亡。 10月26日,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部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证实案件,明确现场未检获遗书,死因有待验尸确定。结合现场情况,舆论聚焦于"性窒息"这一高危行为——此类行为因隐蔽性强、风险难控,一旦发生意外往往错失施救时机。这背后,是青年性心理教育的缺失与认知误区的隐患。 家人的处境更显无奈:既尊重孩子的学习边界,又因未能及时察觉异常而深陷自责。这恰恰折射出家庭沟通的盲区——当孩子建立隐私边界时,如何在尊重与关怀间找到平衡?香港虽有完善的青少年心理支持体系,如Youthline热线(27778899)、Open Up 24小时线上辅导等 ,但悲剧仍在发生,可见心理关怀的触达与普及仍需加强。 此刻,我们应避免过度揣测或传播细节,以克制与尊重守护家属隐私,等待专业验尸结果。这起悲剧更应敲响警钟:学校需打破性教育禁忌,家庭要构建开放沟通氛围,社会要让心理支持资源触手可及。 愿25岁的生命遗憾能推动更多改变,让科学引导驱散认知迷雾,让真诚关怀填补成长空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