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

墨韵兰亭 2025-10-26 20:58:09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工业这东西跟候鸟似的,哪儿成本低、赚钱容易就往哪儿飞。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铁锈地带的钢铁厂一个个轰隆隆倒闭,可资本早跑没影了,都去东南亚了,那边工人工资才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能省一大笔钱。   咱们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电子厂多厉害?三天就能出样品,七天就能批量生产,靠的就是周边50公里内啥都有:拧螺丝的工人、送零件的货车、修设备的工程师,要啥有啥。这种产业链一旦形成惯性,再想把生产线搬回发达国家,光物流费就得涨三成以上,谁乐意干这亏本买卖啊?   而且别以为只留高端工业就轻松,这高端活儿烧钱跟流水似的。德国喊工业4.0喊了十年,就说大众汽车的智能工厂吧,一条生产线就投了5亿欧元,算下来每天都得烧掉100万欧元,这钱花得跟打水漂似的。   咱们中国为了留住中低端工业,工信部2025年有规定,轻工业企业得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要超90%,关键工序得用数控,比例要过70%。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比如一家一年营收1亿的玩具厂,至少得掏2000万买工业机器人。   更坑的是技术更新太快,2020年刚建好的锂电池生产线,到2024年就因为能量密度不够落后了,企业只能咬着牙再投一轮钱,心疼也没辙。   还有环保这道坎,发达国家想留工业,先得过这关。美国加州说了,2035年以后卖的新车必须全是零排放的,通用汽车为了改俄亥俄州的工厂,光弄污水处理系统就花了8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咱们中国钢铁行业要碳中和,2025年每吨钢的碳排放得比2005年降30%,相当于每个炼钢工人每天少排2吨二氧化碳,这就得把高炉里面的内衬换成陶瓷基的复合材料,成本一下涨了15%。更麻烦的是环保标准还在变严,欧盟2026年要搞碳边境税,咱们出口到欧洲的钢铁,每吨还得额外交80欧元,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劳动力也是个大问题。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一小时挣32美元,是越南工人的6倍,可就算给这么多钱,还是招不到人。密歇根州的汽车厂为了留熟练工人,开出年薪8万还送免费住房,结果人家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来。   咱们中国也有这问题,所以搞了“新型学徒制”,企业和职业学校一起培养技术工人,政府每人每年补4000块,但就算这样,珠三角的电子厂还有20%的岗位空着。更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不爱进工厂,有00后找工作就说:“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还不如在直播间给人打赏呢。”   不过咱们中国有办法留住工业,靠的是“高端搞突破,中低端也升级”。高端方面,宁德时代的锂电池生产线95%都是自动化,生产成本比日本松下低20%,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7%,特别能打。   中低端方面,广东的家具厂用上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客户在手机上改个沙发颜色,生产线10分钟就能调参数,以前要45天交货,现在15天就够了,效率高多了。还有“以旧换新”也玩得好,2025年上半年,家电以旧换新直接拉了1.2万亿的消费,给中低端制造业帮了大忙。   现在全球化有点退潮,可产业链早缠在一起了。美国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电动车企业每辆补7500美元,结果呢?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占了全球的45%,为啥?因为中国的电池供应链成本比美国低40%,还是中国这边划算。   德国大众花20亿欧元在合肥建新能源工厂,不是因为咱们补贴多,是安徽的锂矿储量占全球12%,周边还有37家做电解液的企业,产业链全得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哪个国家想彻底把工业丢了,根本不可能。   说到底,工业就像人的骨头,去工业化就跟把腿骨换成碳纤维似的,看着轻便,可一摔跤就容易骨折。发达国家想留住工业,得学咱们中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搞高端创新,另一条腿稳住中低端的基本盘。要知道,等全球供应链出问题的时候,能既造得出光刻机,又能生产螺丝钉的国家,才是真的厉害。

0 阅读:46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