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这次是彻底撕破脸了!就在10月17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穆罕默德·阿西夫公开宣布:要把所有在巴基斯坦生活的阿富汗难民全部赶走!一个不留! 巴基斯坦的最新决定,听起来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同时喊话。 10月中旬,国防部长赫瓦贾·穆罕默德·阿西夫的声明掷地有声,目标直指境内的阿富汗公民,决绝的姿态仿佛要做到“一个不留”。可吊诡的是,官方话锋一转,又郑重承诺整个过程会遵循“自愿、安全、有尊严”的原则。这究竟是一场铁腕清退,还是一次复杂的政策拉扯? 这句狠话,其实是巴基斯坦在背负了四十多年重担后,不得不做出的政治选择。这早已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 先算一笔经济账。国内经济增长预期仅为2.1%,失业率却顶着超过8%的高压线,整个社会弦绷得紧紧的。单是用于阿富汗难民的开销,就吃掉了全国社会保障预算的12%。 于开伯尔 - 普赫图赫瓦这般边境省份,民众处于前沿之地,对诸多状况的感知最为直接,他们的切身体会,往往能映射出当地最真切的现实。水电、医疗这些本就紧张的公共资源被稀释,工作机会也变得更少了,不满的情绪就像干柴,只缺点火。 那根看似毫不起眼的火柴,恰似安全问题。它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燎原之势,稍有疏忽便会酿成大祸,提醒着我们时刻警惕,不可对安全有丝毫懈怠。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接踵而至,彻底扭转了原本的公众舆论走向,让局势发生了巨大转变。过去被视为邻居的阿富汗难民,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和极端主义、安全威胁挂上了钩。特别是2021年塔利班重掌阿富汗后,巴基斯坦的安全困境雪上加霜,政府开始怀疑部分难民与恐怖组织暗中勾结。把难民问题“安全化”,成了缓解国内压力的救命稻草。 然而,与这股决绝的浪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遣返行动本身的高度程序化。这根本不是一场混乱的驱逐,而更像是一台经过精密设计的“清退”机器在缓缓启动。 行动并非单方面的突然袭击。巴基斯坦事先与联合国及阿富汗当局都打了招呼,进行了前期沟通。为了执行任务,他们在边境线上一口气设立了超过十个临时安置中心,确保遣返者有临时的吃住之所。 细节处更能看出其计划性:一条24小时服务的热线电话随时待命,巴阿双方还建立了一套人员接收的通报机制。阿富汗那边,也同步设立了相应的接收点。这更像一次协调行动。甚至在危机之中,两国还开始讨论未来的经济合作,试图从就业这个根源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巴基斯坦的这番操作,无非是把一个滚烫的人道主义山芋,重新扔回了它的起点——阿富汗。可问题是,阿富汗自身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根本没有能力消化这波大规模的返乡潮。 此举根本未能根治问题,不过是巴基斯坦在无奈之下,为求自保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将危机转嫁而出,实乃情非得已之策。背后的现实,是国际合作机制的失灵。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角色已然改变,特朗普执政时期就曾质疑过巴基斯坦的反恐贡献。西方国家的援助普遍减少,国际社会大多停留在口头关切,真正伸出援手的,只有提供了些物资援助的中国和承诺帮助改善基建的沙特阿拉伯。 这场遣返大戏,暴露了在一个失序的国际棋局中,地区国家独自承受苦果的无奈。巴基斯坦可能因此在外交上更加孤立,与西方的关系也可能渐行渐远。 所以,这既是一场迫于内忧外困的自保,也是对全球难民治理体系失败的沉重拷问。只要阿富汗的稳定问题一天不解决,这种将危机传来递去的故事,恐怕只会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周而复始地不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