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最近,关于美国企业在高纯度稀土领域取得突破的消息被媒体渲染得沸沸扬扬,仿佛一夜之间改变了全球产业格局。可当中国的专家认真一看,反倒觉得美国人的操作有点“不走寻常路”,甚至让人哭笑不得。 要读懂这场闹剧,得先看看美国自家的“稀土旗手”,MP Materials。这家肩负重托的公司2024年一整年竟然亏掉了6500多万美元,更荒诞的是,他们80%的营收居然源于把稀土原料卖到中国。 而眼下,由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摩擦,出口得加收一倍多的惩罚性关税,导致订单骤减、工厂开工率下滑。这家公司还挥金如土投了十亿美刀搞精炼厂,梦想在本土实现高端提炼,可实际上,连制造尖端磁材必需的重稀土也玩不转,计划一拖再拖。 澳洲的“外援”也并不那么抢眼。世界上除中国外数一数二的稀土企业莱纳斯,为了回避风波,把精炼工序搬到马来西亚,但高纯产品最后还是得漂洋过海送到中国“深造”,缺了中国这道工,材料就成了半成品。 结果2024年下半年,这家公司的盈利连市场预期的零头都不到,处境也同样尴尬。两个西方代表性的企业,一个巨亏一个微赚,都让所谓“去中国化”供应链的神话变得扑朔迷离。 反观美国的稀土战略蓝图,看起来大动作不断。既有豪莱克溪项目吹得天花乱坠,也有国防部转账加码,推路易斯安那分离厂的建设;同时,还拽上澳大利亚,两国合投大搞矿山开发、设想建镓厂,加起来就是一套“重金砸出新链条”的全攻略。 美国把精力都用在“挖矿石”上,却忽略了把几十种稀土元素“择优分离、极致提纯”才是真正的技术命门。 中国光这条分离之路,走了整整半个世纪,投入的精英、专利、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协作,已让全球望尘莫及。 有意思的是,从国际机构到能源署的数据,都毫无悬念地指向:中国不仅稀土产量全球第一,更扼住了深加工与应用的咽喉。 全世界的稀土精炼,有九成以上烙着中国印记,制造永磁体也基本在中国“闭环”。别的不说,光中国过去十年出的稀土相关专利量,就是全球的一半。 外加一套从开采、加工到出口全程监管的铁桶管理,美国想通过第三国“走后门”的路子也彻底堵死。 更离谱的是,美国和澳洲联手开发的多是轻稀土,而真正在高端装备、顶尖武器中一票难求的却是中重稀土,这种类别主要储藏在中国南方。 现实非常骨感:美国战机、核磁共振等几乎八成关键部位依赖中国稀土。想靠几座新矿山解决供应“卡脖子”难题,无异于痴人说梦。 稀土之争早已不只是交易买卖,背后比拼的是技术功底、系统产业和全球配置力。如今中国不仅将部分稀土纳入出口限制,还对半导体相关出口执行更严格审查。 高盛早就警告,全球稀土少10%,经济损失就可能高达1500亿美元。这“工业黄金”的价值有多大,全球已经给出了答案。 回到美国媒体自嗨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业内人士为啥只剩无语?其实道理很简单:学徒刚学会和面,能叫打破面点垄断吗? 中国的杀手锏,从来不是单一的资源,而是一代代技术沉淀、贯穿每个环节的产业链、达顶级水准的规模与成本优势。这背后的护城河,压根不是几桩实验或批工程能填平的。 美国如果真要迈向自主,还得花大把时光和资源重建产业土壤,培养人才,实现真正的精细化分离。但现实是,只要停留在浅层,最后不过沦为“自娱自乐”,失去全球市场竞争力。现在的美式稀土“破局”,从根子上看,还是一场自嗨背后的进退维谷和尴尬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