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真的咯噔一下。 就在前几天,10月24号,刘昊霖教授还在讲

速报小晨 2025-10-26 18:05:39

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真的咯噔一下。 就在前几天,10月24号,刘昊霖教授还在讲台上给他的学生上着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他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 10月25日,这位年仅37岁的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37岁——这个数字真的刺痛了很多人。在大多数人还在职场摸索的年纪,刘教授已经走完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学术旅程。 翻开他的履历:2015年从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随后扎根湘潭大学。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拼劲,他迅速成长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去年更是拿下了“面上项目”,评上了正高职称。 “面上项目”在学术界的分量,懂的人都懂——那是多少高校教师奋斗多年的目标。他拿到了,却在收获的季节突然离开。 在学生们的回忆里,刘老师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他尽职尽责,和蔼可亲,总是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他工作很拼,也很有实力——这些朴素的评价,背后是一位青年学者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 说到大学老师,很多人还停留在“一周几节课,轻松自在”的刻板印象里。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像刘教授这样的“青椒”(青年教师),肩上扛着三座大山:教学、科研、还有各类考核指标。 他们白天要上课、带学生、开会,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写论文。搞计算机的,可能深夜还在调试代码;做实验的,通宵守在实验室也是家常便饭。评职称、拿项目、出成果——这些压力像无形的鞭子,催着他们不停向前。 我们总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但追逐梦想的路上,别忘了照顾好自己这匹“马”。 刘教授的离去,给所有拼搏中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特别是那些总觉得“我还年轻,撑得住”的朋友。 奋斗从来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如果我们用健康的身体去换取事业的成就,那即便获得了再高的职称、再多的项目,也可能无福消受。 生命需要宽度,但更不能没有长度。 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中,记得按时吃饭,定期体检,保持运动。在连续工作之后,给自己放个假,陪陪家人,见见朋友。在感到疲惫时,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这不是懈怠,而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刘教授离开了,留下未完成的科研项目,还有那些期待他指导的学生。他的故事本该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希望每一位正在为理想拼搏的你,在向前奔跑时,偶尔也放慢脚步,听听身体的声音。事业的成就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体和温暖的陪伴,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用户64xxx80

用户64xxx80

1
2025-10-26 21:10

很可惜!一路走好!

速报小晨

速报小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