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咱家的 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 “退货” 了?恰恰相反。这半年,飞机在越南最热门的旅游航线上天天飞,连外媒都承认,没出过任何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那为啥不续租了? (信源:腾讯新闻——大飞机面临挑战:开始接收波音后,越捷航空拒绝续租商飞C909) 近期国产 C909 飞机结束越南租期返航的消息,让不少人捏了把汗。毕竟作为国产喷气式客机出海的重要尝试,这架飞机的每一步动向都牵动人心。 但真相恰恰相反:这不是一次失败的 “退货”,而是一场价值连城的 “出海公测”,不仅验证了国产大飞机的硬实力,更摸清了国际化征程的关键门道。 此次 C909 入驻越南越捷航空,专攻河内至昆岛等热门旅游航线,每天高强度执飞却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但有媒体爆出,半年运营期间未出现任何技术故障或操作失误,完全适配东南亚高温高湿的运营环境。 这并非偶然,C909可靠性早经全球多地验证,整体可靠性超99%,每1000次航班技术中断仅3.77次,取消率不足1次,印尼航司曾用其创造单日15.88小时、连续8段航班的高强度运营纪录。它能在越南旅游旺季密集航线中稳扎稳打,进一步印证国产大飞机性能底气。 既然飞机性能过硬,为何越捷航空选择不再续租?答案藏在“配套成本”的账本里。作为 C909 首次进入越南市场,为确保万无一失,中方采用了“湿租”模式,不仅提供飞机本身,还配套派出成都航空的飞行员、维修工程师和后勤团队。 中越之间的薪酬差异使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就像买了辆好车,每次保养都要从原厂请师傅跨洋而来,长期运营自然难以为继。 更关键的是合规性限制,越南航空法要求客机需具备FAA或EASA国际适航证,C909暂未取得相关认证,虽通过特殊流程完成短期租赁,但航司对长期运营存在顾虑,最终选择暂不续约。 看似“无功而返”的背后,实则是国产大飞机出海的重要突破。这场为期半年的“实战测试”,成功验证了三个核心命题:C909的机体性能能够适配海外商业航线的高强度运营;其适航标准已获得部分国家认可,具备跨区域运营基础;东南亚市场对国产支线客机存在真实需求。 更宝贵的是,它精准暴露了国际化进程中的短板——服务体系本地化不足、国际合规认证滞后,这些问题若能及时解决,将为后续出海扫清关键障碍。 事实上,C909的国际化版图并未因越南租期结束而收缩,反而在周边国家多点开花。2025年3月,中国商飞已向老挝航空公司交付首架C909飞机,这是国产喷气式客机首次进入老挝市场。 为适配当地需求,C909凭借良好的高温性能和短窄跑道起降能力,完美覆盖老挝国内及周边区域航线。 老挝民航局提前颁发型号接受证,中国商飞还组建专项团队提供人员培训、航材保障等全链条支持,当地航空公司更在机身上印上老挝国花占芭花,彰显对这一机型的认可。文莱近期也正式认可C909的适航标准,其订购的15架飞机已进入交付倒计时。 从全球航空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机型的国际化都要经历“产品验证—服务完善—生态成熟”的过程。空客、波音早年开拓新兴市场时,也曾因维修体系不完善、认证滞后等问题遭遇挫折,最终通过本地化服务中心建设、联合认证攻关等方式打开局面。 C909此次越南之行,用最低成本摸清了海外运营的 “潜规则”:未来需加快国际适航证申领,在目标市场布局维修基地,通过本地化培训降低人力成本,构建 “飞机 + 服务 + 生态” 的完整出海方案。 这场看似“失败”的尝试,实则为国产大飞机积累了宝贵经验。越南租期结束并非终点,而是优化国际化策略的起点,待服务体系完成本地化升级、合规认证逐步落地,国产大飞机必将在全球支线航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所谓 “出海”,从来不是产品的单向输出,而是技术、服务与规则的深度融合。C909 从越南返航的起落架轮印里,刻下的不是挫折,而是国产航空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那些为摸清门道交的“学费”,终将转化为打破国际垄断的底气,这比一次短暂的续租成功,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