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谈判桌前,摆着的从来不是胜负手,而是一张谁也拆不散的产业链地图。这已是中美今年第五次坐下对话,从日内瓦到伦敦,握手的照片拍了不少,真正的博弈却藏在稀土的纯度和供应链的节点里。 美方带着关税威胁和科技限制的旧剧本而来,一边盯着稀土——全球九成冶炼设备都在中国,新能源车、芯片缺了它根本转不动;一边又盼着贸易平衡,却忘了自己的企业早用脚投了票。特斯拉上海工厂零件本地化率超95%,苹果八成供应商扎根中国,这些现实比谈判话术更有说服力 。 中方的回应藏着大智慧。12月起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连技术文件都纳入范围,不是要卡脖子,而是守住产业链的话语权。王文涛那句“对话是唯一正确选择”,背后是14亿人的市场底气,毕竟没有企业愿意放弃未来8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机遇 。 所谓“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早被企业的报表戳破了假象。美企参展链博会的数量涨了15%,没人真愿意离开能一站式完成生产的供应链生态 。谈判桌上的争执,本质是旧思维与新现实的碰撞。 真正的筹码从不是威胁,而是谁能给产业链安全感。你觉得下一轮谈判,哪个行业会先打破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