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副营长杜万荣与三名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煤窑里。就在他们感觉呼吸越来越费劲时,堵塞的窑洞突然露出一丝微弱的亮光:“喂,你们还活着吗?” 你想啊,埋在漆黑的煤窑里,四周全是压得死死的煤块和断木,每吸一口气都像吞了把沙子,那滋味儿能好受吗?杜万荣的左腿被一根碗口粗的木梁压着,疼得他额头直冒冷汗,可他连哼都不敢哼——怕一松劲,那点仅存的空气就不够分给身边的三个战友。最年轻的小李咳得撕心裂肺,每咳一下都带着血丝,哑着嗓子喊:“营长,我……我还能拿枪打仗不?”杜万荣摸了摸怀里的党证,硬邦邦的还在,心里就多了股劲,朝着亮光的方向沙哑地喊:“活……活着!快……快救我们!” 那丝亮光突然大了点,接着就听见“哗啦哗啦”扒土的声音,夹杂着老汉的喘息:“别急!俺们慢慢挖,怕弄塌了再埋着你们!”过了约莫半个时辰,一个满脸煤灰的脑袋探了进来,是当地的老窑工王大爷,身后还跟着他十七岁的儿子小石头,手里攥着把缺了口的铁锹,指甲缝里全是黑泥,渗着血丝。王大爷递进来个陶碗,里面盛着浑浊的水:“先润润嗓子,俺们瞅着马家军走了才敢过来——这群杀千刀的,把窑炸了就跑,哪管里头有人没人!” 你知道王大爷为啥敢冒险救他们吗?去年红军路过他们村,杜万荣带着战士帮老乡收糜子,晚上就睡在麦场上,连老乡给的煮鸡蛋都要给钱,王大爷记着这份情。这次听说马家军在附近搜捕红军,他特意绕了十几里山路来煤窑看看,没想到真听见了动静。小石头力气大,用铁锹撬开表层的煤块,王大爷就用手扒里面的碎渣,手指头磨得血肉模糊也不停:“红军是好人,不能让你们埋在这黑窟窿里!” 挖了快两个时辰,终于扒开个能过人的口子。杜万荣想先把小李扶出去,可小李摆摆手,推着身边的伤员:“营长,先送他!我还能撑!”那伤员叫赵老三,胳膊被子弹打穿了,这会儿还死死抱着他的步枪,生怕丢了。王大爷怕他们眼睛受不了强光,从怀里掏出块破布,给每个人蒙住眼:“慢着点,别摔了,俺家就在后山窑洞里,安全!” 到了王大爷的藏身洞,老太太早煮好了一锅糜子粥,里面还掺了点豆子,香得杜万荣直流口水。王大爷坐在边上抽烟,说马家军这几天天天在村里搜,谁家要是藏了红军,全家都得遭殃:“可俺不怕!你们为老百姓打仗,俺们救你们是应该的!”杜万荣喝着热粥,眼泪差点掉下来——西路军从甘肃打到河西,一路上打了太多硬仗,粮食没了,弹药少了,可就是靠着老百姓这点念想,才能在绝境里撑下去。 这里得说三个门道,不然真不懂这事儿里藏的重量。第一个是西路军的绝境处境,1937年那会儿,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跟马家军血战,兵力悬殊,补给全断,很多战士像杜万荣这样分散突围,煤窑、山洞都是临时藏身地,能活下来全靠一股韧劲。第二个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底色,王大爷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窑工,可他记着红军的好,敢冒着灭门风险救人,这就是“老百姓是靠山”最实在的体现——没有群众的掩护,多少红军战士熬不过那段苦日子?第三个是革命信仰的力量,杜万荣他们被埋在煤窑里,没粮没水,可还想着党证、想着打仗,小李咳着血都没放弃,这种信仰不是喊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支撑着他们熬过生死关。 你要是搁那会儿,敢不敢像王大爷这样冒险?我猜多数人会怕,毕竟马家军的残暴是出了名的,可王大爷没犹豫,他说“红军帮过俺,俺不能看着不管”,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比啥都有力量。后来杜万荣伤好后归队,还特意回去找过王大爷,可惜那会儿村里遭了灾,王大爷一家迁走了,没找着——这成了杜万荣一辈子的遗憾,他后来跟子孙讲起这事,总说“是老百姓给了我第二条命”。 现在有人说“革命故事太遥远”,可你想想,杜万荣他们在煤窑里挣扎的时候,王大爷父子在外面扒土的时候,哪有什么遥远的大道理?就是有人在绝境里不放弃,有人在危难时敢伸手。这种精神从来不是书本上的字,是真真切切的人、实实在在的事,藏在历史的细节里,等着我们记着。 杜万荣后来跟着部队南征北战,立了不少功,可他永远忘不了1937年那个煤窑里的亮光,忘不了王大爷满是血泡的手。那点亮光,不仅救了四条人命,更照见了老百姓和红军的心贴得多近——啥叫“军民一条心”?这就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