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争论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伟大,总觉得这事有点拧巴。 这俩人压根不在一个赛道上,硬要分高下,就像问树根和树干哪个更重要。 钱学森是在家底最薄的年代回来的。1955年他踏上归途,手里那张船票后来成了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当时国内要啥没啥,他带着一帮刚毕业的学生,在戈壁滩上算数据、画图纸,愣是把东风导弹和长征火箭送上了天。有人说他一个人抵五个师,要我说,他给中国筑起的是生存的底线。 杨振宁走的是另一条路。1957年他和李政道拿了诺贝尔奖,让华人名字头一回刻在物理学的顶峰。但他更厉害的还是那个杨-米尔斯理论,成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根基。这玩意儿看着虚,可现在的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都得绕到他的理论门口敲敲门。 有人嘀咕钱学森回来受苦是牺牲,杨振宁晚年才回国是享福。其实理论物理这碗饭,需要顶尖的实验室和学术环境,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给不了这些。他若硬回来,可能只是个普通教授,推不动物理学的墙。 晚年他定居清华,94岁还拿着粉笔给本科生讲普通物理。2017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彻底变回中国人。 现在咱们能造火箭潜深海,却少见这种既敢追问宇宙源头、又能解决现实难题的大先生。钱学森把国家扛在肩上,杨振宁把人类认知往前推,他们用不同方式在时代里刻下印记。比较谁贡献大,反而看轻了这种各自精彩的厚重。

10xxx88
搞理论科学和搞工程的不一样的,科技有国界,但科学没国界,他当年选择留在美国并不是纯粹为美国服务,而是为全世界科学发展做贡献,杨老当年选择留在美国是能理解的,毕竟当年国内的科学环境和条件远不如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