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范曾问哥德巴赫猜想有何用,杨振宁指墙角老鼠洞:你看它打洞图啥?

小胖胖说科技 2025-10-25 19:30:13

那一年,范曾问杨振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实际意义?”杨振宁的回答,颇有几分耐人寻味。他说,“就像一个老鼠打洞,打得非常深,也非常窄,只能允许它自己进,自己出———这就是它的意义。”

这对话发生在范曾的画室里~

当时杨振宁来做客,两人喝着龙井茶聊到深夜。

范曾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搞科学的,花几百年证明一个数学猜想,不能吃不能喝,图啥?”

杨振宁笑着指了指墙角的老鼠洞:“你看那老鼠,打洞时不会想这洞能不能住人,它只管打穿为止。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数学家的‘洞’,意义不在实用,而在突破认知的极限!”

他说的“老鼠打洞”,其实在点破基础研究的本质,就像庄子里的庖丁解牛,专注到极致才能游刃有余。

哥德巴赫猜想本身确实换不来米饭,但它逼着数学家发明新工具:布朗筛法、圆法、筛法改进……

这些工具后来催生出密码学、算法优化,连比特币的加密技术都受益!

杨振宁后半句没明说:打洞的老鼠可能饿死,但洞会变成后来者的捷径。

范曾为啥关心这个?他可不是纯外行

这位大画家早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后来转中央美院,文理底子都不差。

范曾在画中引用杨振宁1975年赠陈省身的诗句“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分明懂得知行合一的妙处。

他问哥德巴赫猜想,其实可能是在探问艺术与科学的共性:极致的美,都藏在单调的重复里。

杨振宁82岁娶翁帆时,范曾送画祝福;范曾86岁娶徐萌时,杨振宁调侃“艺术家的生命总在春天”。

两人相差16岁,却总能在清华园的茶馆里聊一下午,从相对论到泼墨山水,从粒子对撞到印章篆刻。

范曾说过:“科学求真理,艺术创美感,但爬到山顶看到的都是同一片云海。”

他后来画《智者同行》系列,把科学家全画成“破壁人”姿态,陈省身握尺子量破曲面,杨振宁用粉笔划穿黑板。

艺术圈有人笑他“蹭科学热度”,范曾反怼:“你们画山水花鸟一辈子,还不如一只打洞老鼠看得远!”

千万别小看这种跨界交流。

杨振宁给范曾讲量子纠缠,范曾立马画出《心有灵犀图》,两根竹子根茎相连,题款“隔山隔水不隔心”。

科学家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力突破思维牢笼,艺术家需要科学家的逻辑夯实美学地基。

他俩的友谊证明:天才的孤独是相通的,所以容易共鸣。

回到那个问题: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究竟为啥?

杨振宁的答案其实藏在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里,当时全国掀起“陈景润热”,无数人突然明白:追求真理本身,就是最大的实用主义。

今天你能用手机刷到这文章,背后是数学理论支撑的信息技术;你以为的理所当然,都是昨天“老鼠们”打通的洞。

范曾和杨振宁的对话给我们提了个醒。

当网红直播卖货年入千万时,依然有人愿意蹲冷板凳证数学题。

不是他们傻,而是看懂了:人类文明的灯塔,永远由“打洞老鼠”们点燃。

下次孩子问“学数学有啥用”,记得讲这个故事——意义不在今天吃啥,而在明天能看见啥。

0 阅读:225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