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媒体人蔡正元表示,大陆统一台湾后将面临三个难题,一个是怎么安置那二十多万台军,一个是怎么处理“台独”分子,一个是台湾居民的户籍身份问题。 台军20万现役与退役人员的安置,本质是社会融合工程,参考大陆军事专家建议,可采取“三轨并行”策略: 技术兵种如后勤、通讯人员可择优编入解放军,发挥其美式装备维护经验。 普通士兵可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海巡、基建领域,实现“转业即就业”,而部分高龄退役军人则可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避免“退役即失业”的连锁反应。 厦门某台资电子科技公司诉半导体公司案显示,大陆司法已建立涉台纠纷协调机制,这种“法律护航+经济赋能”的模式,可复用于台军安置,既保障基本权益,又激活其社会价值。 “台独”分子的处理需把握“法律惩戒与思想转化”的辩证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3条,组织分裂国家的首要分子可处无期徒刑,但司法实践更强调“区别对待”。 如杨智渊案中,法院既依法严惩“台独”行为,又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引导普通参与者转化立场。 这种“惩戒-教育-转化”的梯度处理,既维护法律权威,又避免社会撕裂,正如最高法发布的台胞权益案例所示,平等保护与法治引导并行,才是化解对立的关键。 户籍身份重构需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台湾现行“户警分离”制度与大陆“户警合一”体系存在制度差异,但可探索“双轨过渡”方案。 短期保留台湾户籍功能,逐步实现与大陆社保、教育、医疗系统的数据互通,长期则通过“固定本籍+动态登记”模式,既保障台湾居民在大陆的同等待遇,又避免双重国籍引发的外交纠纷。 这种“渐进式融合”已见雏形,超2.2万名台胞申领大陆居住证,既享受跨省医保结算等便利,又保留台湾户籍的过渡性安排。 统一后的台湾治理,本质是“破”与“立”的双重使命,破,是打破“台独”势力的意识形态桎梏,立,是构建包容性的身份认同体系。 台军安置需跳出“非黑即白”的雇佣思维,将其转化为两岸融合的“人力资本”,“台独”分子处理应超越“严打即止”的简单逻辑,构建从法律惩戒到思想转化的全链条机制,户籍身份重构则需摒弃“并轨即统一”的线性思维,在尊重差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这种治理智慧,既需法治的刚性约束,更需人文的柔性包容,正如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践所示,当台湾居民在大陆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待遇时,身份认同的坚冰自会消融。 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统一”的瞬间,而在“融合”的过程,三大难题的破解之道,恰在于以法治为基、以融合为径、以民心为归。 当20万台军成为两岸建设的生力军,当“台独”分子在法治引导下回归社会,当台湾居民在大陆享受“国民待遇”时,统一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不是简单的领土合并,而是两个社会系统的深度融合,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真正落地,这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