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 她说:“我要把身体上所有能引发炎症、影响我肝病研究的器官全部清除! 手术室里,47岁的陈菊梅第三次躺在手术台上。这次她要求医生拔掉满口牙齿,包括那些完全健康的。几个月前她刚切除了扁桃体和阑尾。同事们都说她疯了,家人急得发抖。可她却异常平静地说,为了摘掉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摘掉身上全部器官都值得。这位传染病专家到底经历了什么? 1925年11月,陈菊梅出生在浙江天台县一个贫苦手工艺人家庭。家里五个孩子,全靠父亲打银器过活。父亲同时是位乡间中医,常年背着药箱给村民看病。小菊梅跟着父亲见过病人康复后的笑容,也见过肝炎患者在痛苦中离世。 抗战时期生活更艰难,兄妹几人多次面临退学,可母亲总能在最后关头筹到学费。1945年,在老师推荐下,陈菊梅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大学时为了记住人体骨骼,她在床头挂了副真人骨架,每晚摸索直到把206块骨头全部记牢。 1950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195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她赴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博士。因为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做实验,手上得了腱鞘囊肿。她用三年完成四年课程,全科满分,提前一年毕业。导师说,如果有6分就给她打6分。 1958年11月,陈菊梅调入刚成立的解放军第302医院。这是全军唯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附近居民称它为”病毒窝子”,路过都要绕道。可陈菊梅毫不犹豫走了进去。当时中国每年因肝炎死亡的人数高达30至50万,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率超过85%,被扣上”肝炎大国”的帽子。 1969年,陈菊梅率医疗队去陕西黄龙县巡诊。当地肝炎高发,医疗条件极差,连麻醉药都没有。一位患者急需手术,医疗队的年轻医生都没做过硬膜外麻醉。陈菊梅主动躺上手术台当试验对象。因为操作者第一次尝试,不小心穿透了硬膜,她当场昏迷,呕吐了两天才醒。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大家总结经验,让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到临床。 一年巡诊结束,陈菊梅瘦了二十斤。回京后她的扁桃体开始反复发炎,接着在抢救乙脑患儿时被乙型链球菌感染,患上肾小球肾炎,还出现尿血。她随便吃点药,症状稍缓解就继续工作。可炎症总是反复发作,每次都让她无法专心研究。 那时她正在追踪大量肝炎患者病例,试图找到突破口。研究进入关键时期,她不能被这些小毛病拖累。1972年初,她先让医生切除了扁桃体,几个月后又切除阑尾。没过多久,她提出要拔掉满口牙齿。医生们都震惊了,她很多牙齿都是健康的,可她说牙周经常发炎,必须彻底清除病灶。最后分三次把所有牙齿拔光,装上了假牙。 家人得知后气得发抖,丈夫陈国仕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身体。陈菊梅平静地回答,如果能摘掉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摘掉身上全部器官都值得。 失去扁桃体、阑尾和全部牙齿后,陈菊梅再也没有炎症困扰,全身心投入研究。她查阅200多份病历,给出院病人写200多封信,只收到4封回信。一次,一位先后7次住院的老人告诉她,每次吃安眠药转氨酶就能降下来。陈菊梅要来药瓶说明书,发现里面有五味子成分。她之前用煎汤方式试过五味子,没效果。这次她改变提取方法,把五味子浆果烤干磨粉,加茵陈、大枣、蜂蜜做成蜜丸,取名”肝得安”。 在302医院280多名患者身上试用,效果显著。她又研制出1号到9号蜜丸,确定有效成分在五味子仁的醚提取物中。1973年她在《新医药学》发表论文,成为中国首个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人。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降酶药物,还有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 61岁那年,陈菊梅接下降低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率的任务。她带队对70多例尸体解剖化验,观察治疗600多例患者。历时近4年,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使死亡率从85%降至38%,创造了世界肝病治疗史上的奇迹。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78岁的陈菊梅主动请战,第一个接受央视专访,三天三夜编写出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2008年汶川地震,83岁的她拄着木棍进入灾区,提出三项关键防疫建议。 按规定1998年该退休,她三次申请延期,一延17年。2015年90岁离岗后,在家开起微型诊所,每周三准时接诊。她的帕金森症已经严重到写字变形,却坚持把药方打印得清清楚楚。 2021年11月5日,陈菊梅逝世,享年96岁。遗体捐赠给首都医科大学,丧事从简。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救治数十万患者,治愈率98%,从未误诊漏诊。她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新药,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国家和军队科技奖23项。 1972年那个决定,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自残。可对陈菊梅来说,这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兑现承诺。她用整整一生,摘掉了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您怎么看待这种为事业不计代价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