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墨韵兰亭 2025-10-24 21:00:14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印度税务部门特会从老法条里找空子,跟挖宝藏似的。这次针对苹果的第9条,说白了就是“只要你在印度做生意,不管你在别的国家赚多少钱,印度都得分一份”。更离谱的是,这法条还能往回算,比如苹果2024年才搬的产线,印度能让它补2023年甚至更早的税。   早年间就有过这种事,2007年沃达丰在海外买了印度的电信资产,觉得海外交易不用交税,结果印度政府直接改了法律,让沃达丰补十年前的税,一下要392亿港元,吓得沃达丰到现在都不敢再碰印度市场。现在苹果遇上的事,跟当年简直一模一样。   苹果当初把生产线挪去印度,一是想少依赖点中国供应链,二是想蹭印度的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可印度的政策跟转门似的,前面用PLI计划(就是生产给补贴那套)拉你去建厂,后面就拿《所得税法》卡你脖子。   更讽刺的是,印度的供应链根本撑不起苹果的野心。苹果说2026年要让印度生产全球25%的iPhone,可现在印度组装的手机,60%的零件还得从中国、韩国进口,像屏幕、芯片这些核心的东西都没有。本来这种只组装不造零件的模式利润就薄,印度还非要按全球营业额征税,等于让苹果用中国供应链赚的钱给印度交税,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嘛。   印度这么急着薅外资的羊毛,其实是没钱了。疫情那阵,印度财政亏得厉害,赤字率飙到9.5%,欠的债快到GDP的90%了。莫迪政府还想搞个百万亿卢比的基建计划,钱从哪儿来?只能盯着外资企业薅。   今年9月印度刚改了GST税(就是商品服务税),把原来四档税率改成5%和18%两档,结果政府收入一下少了54亿美元。为了补这个窟窿,税务部门就使劲查外资企业,除了苹果,小米、OPPO、大众都被查过,一罚就是几亿美元。这么拆东墙补西墙,也难怪印度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到130名开外。   面对印度这霸王条款,苹果也犯难了。要是硬扛,可能就跟沃达丰一样,被印度税务部门拖进十年的官司里,不光赔钱,供应链也得乱;要是妥协,按全球营业额交税,利润得少5%-8%,一年得多交几十亿美元。   更麻烦的是美国政府也在施压,特朗普直接让苹果别在印度建厂,还威胁说非美国造的手机要加25%的税。苹果本来想靠印度躲躲中美贸易的摩擦,结果现在两头受气。有分析师算过,就算加了税,印度造的iPhone成本还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政策这么不稳定,风险比那点成本优势大多了。   其实印度这“税收镰刀”早有名了,从沃达丰、诺基亚,到三星、特斯拉,几乎所有外资企业都吃过印度政策反复的亏。比如特斯拉想进印度,印度让它先在本地建厂,谈了三年都没谈成;大众因为把进口零件拆开避税,被罚款14亿美元,可这种操作十年前印度政府明明是默许的。   印度虽然人多,看着有红利,但基础设施差、工人效率低、供应链也弱,再加上税务部门动不动就突击检查,外资在这儿赚钱特别难。苹果在印度的代工厂,生产的手机合格率只有50%,远不如中国的95%,所以高端iPhone还是得在中国生产。   这次印度对苹果下手,又暴露了它“收割外资”的本性。表面上说维护税收主权,其实是用老法律设陷阱,逼外资就范。这种短视的做法,不光坏了印度的国际名声,也让“印度制造”成了空话,毕竟没哪个企业愿意在一个随时可能被割韭菜的地方长期投资。   对苹果来说,可能也该想想“少依赖中国供应链”这路子靠不靠谱了。中国供应链又稳、效率又高、成本还合适,印度短期内根本比不了。要是印度真想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得学会跟企业好好合作,而不是总想着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

0 阅读:0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