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不收割印度?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国家,从根儿上就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连老美都得栽跟头!
说起美国对印度的态度,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纠结。老美明明看中了印度那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想借机分一杯羹,顺带在印太地区拉个盟友抗衡中国。可真要深挖进去,美国企业一个个栽跟头,投资血本无归不说,还得天天提心吊胆应付各种政策变卦。这不是老美不想收割,而是印度这块骨头太硬,啃着啃着就崩了牙。印度从政策到内部结构,都透着股不讲理的劲儿,让外资企业摸不着头脑。
印度政府的手法那叫一个灵活,简直像橡皮筋,拉长缩短随心所欲。拿沃达丰来说,2007年这家英国电信巨头花110亿美元从香港和记黄埔手里买下印度子公司67%的股份,本来是笔正经的境外交易,按当时法律也没毛病。可印度税务局不干,非说这事儿得交资本利得税,还追溯到1962年的旧法规,开口就要11亿美元。沃达丰不服气,一路打官司到最高法院,2012年终于胜诉,法院认定境外交易豁免。可印度议会转头就改法,2012年通过修正案,允许60年追溯征税,直接把合法买卖变偷税漏税。罚单一下飙到26亿美元,沃达丰咬牙付了部分,继续上国际仲裁。2020年,海牙仲裁庭判印度败诉,认定税单违法,可印度到现在还拖着不执行,2023年甚至扣押沃达丰的部分资产。这套组合拳打得外资企业直冒冷汗,谁敢保证明天不会轮到自己?
类似倒霉事儿在美国企业身上也没少见。德国大众2024年9月被印度海关甩来14亿美元税单,罪名是进口汽车零件分类错误,12年来一直低报关税。海关说大众把整车拆成CKD套件伪装成零件,逃了上百亿卢比税。大众赶紧上诉,2025年2月起诉印度政府,称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还动摇了外资信心。印度税务局还点名大众是唯一没纠错的企业,其他像起亚的都乖乖补了税。可大众咬定这是针对性执法,法庭上争得不可开交,到2025年3月,印度政府还警告说,取消税单会“灾难性后果”,等于公开威胁。搁谁头上,这么反复无常的政策都得三思而后行。
再看营商环境,印度这地方对外资来说,简直是雷区遍布。福特汽车在印度折腾了20多年,2019年还和马恒达合资建厂,本想分羹电动车市场。可到2021年9月,福特直接宣布退出本地生产,累计亏损20亿美元。原因?产能利用率低到只有20%,印度车市增长远没达到预期,加上半导体短缺和疫情反复,订单堆积如山。福特高管直言,关税壁垒让进口零件成本翻倍,遣散费和工厂闲置又吞掉好几亿美元。工厂关门后,工人失业,经销商投资2.72亿美元的门店瞬间成摆设。这不是孤例,通用汽车早几年也灰溜溜撤了,损失上百亿。特斯拉的遭遇更典型,埃隆·马斯克2019年访印,谈了好几年建厂,承诺本地化生产。可印度坚持100%本地组装要求,关税高达100%,谈着谈着2022年崩盘。
印度内部问题更是一锅粥,根子上的种姓制度和联邦结构,让统一政策成空谈。种姓虽1950年宪法废除,但实际影响深远,低种姓群体教育和融资机会少,创业率低迷。研究显示,种姓歧视每年拖累印度GDP增长0.5%以上,企业招聘时隐形偏见多,供应链也受阻。联邦制下,中央和20多个邦各玩各的,地方首长动不动就出幺蛾子。比哈尔邦和中央为矿产税打架,马哈拉施特拉邦环保法卡外资脖子,企业得一个个邦去游说,协调成本高到离谱。2024年,地方债危机加剧,邦政府财政吃紧,更爱找外资补窟窿。这烂摊子,美国想插手治理,得搭上无数资源,还不一定管用。
战略上,老美对印度那是又爱又恨。军事合作倒是热火朝天,Quad框架下,美印联合军演频频,2025年2月两国领导人声明强调国防贸易翻番,美国卖给印度MQ-9无人机和P-8I巡逻机,总额超200亿美元。印度是美国最大国防出口国,2024财年军售达76亿美元。可经济上,美国企业吃亏在先。拜登政府推“印太经济框架”,想拉印度进供应链,可印度贸易逆差大,2024年对美出口超出口,关税战一打,美国企业首当其冲。特朗普时代就威胁对印度钢铝加税,2025年上台后更可能撕协议,专家警告这会毁掉25年美印关系。
说到底,美国收割不了印度,不是不想,而是真啃不动。政策橡皮泥一样变幻,营商环境像坟场,内部种姓联邦纠缠不清,战略拉锯下经济付出不成比例。2025年,印度GDP增长7%,可外资净流入仅200亿美元,远低于越南的400亿。美国企业学乖了,转向东南亚,印度这硬骨头,短期内还得晾着。长远看,老美得继续忍着,给技术援助和贸易优惠,生怕把这不稳定盟友推走。


